七月十七日清晨,一缕金黄色的阳光透过县衙内的雕花纸窗,悄悄的摸进屋内打在几人脸上。此时的几人方才意识到天已经亮了,众人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而后又埋头于书牍之中。

这几人分别是刘谟、卫肃、凌川还有两个年轻精干的书吏。几人从昨天开始便一直伏案于此,为的不是别的,而是要制定汝阳明年的“年度财政规划”。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规划好,这样临事也可有规可循,不至于如无头苍蝇般,被动、慌乱。这是刘谟制定这份“规划”的第一个目的,而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减赋”。

通过这几天的走访、查阅,刘谟发现汝阳县现行的赋税制度大有问题。

首先数目繁多,有些说是苛捐杂税也不为过。除了朝廷有规定的“三十税一”的田赋、“年十五以上每人百二十钱”的算赋、未成年人每人二十钱的口赋、有“代役钱”之称的更赋、专对商人征收的“算缗钱”、市租和盐铁酒税以及以天子之名征收的几项赋钱外,地方上还要征收多项赋钱。

至于这些税赋名目,只有一半儿倒还算是合理,属于正常的地方财政维持项目,剩余的则就有点巧立名目了。

最奇葩的东西,就是各种“捐”。所谓“捐”,顾名思义就是请你自愿捐献一点钱物。当然,名是这样的,实际情况却绝不可能自愿。因为权限在地方,所以往往成了各级官府敛财的手段。

比如:娶媳妇有新婚捐,死了有棺材捐,养牛有牛捐,养鸡鸭有鸡鸭捐,杀猪宰羊有屠宰捐,看戏有戏捐,当妓女有妓女捐,当石匠有打岩捐,当渔民有划船捐。

这还不算,最让刘谟看不过的还要属另两项。

一样为“草鞋捐”,即穿草鞋进城就要交钱。试想一下,何人才会穿草鞋?达官贵族那自然是不会穿草鞋的,也就只有平头百姓才会穿草鞋了。这一项摆明了是在收刮民脂民膏!刘谟知道后,当时就气的火冒三丈。

另一样是为“刀捐”,又有百姓将其戏称为“杜捐”。之所以称其为“杜捐”,乃是因为这一样是为杜家量身定做的。

汝阳产铁,因此冶铁、兵器制造业尤为发达,有很多精兵利刃出自于此,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环首弯刀,因此也被朝廷边军选为“直供”。

有了这个缘故,也就给了杜源攒捣前任县令张奎的理由。按他们的说法,“刀捐”乃是为了响应朝廷号召,为国家出力,多多打造精良的环首刀。因此从汝阳官矿产出的铁,凡不是用来打造环首刀的,必须要交一笔打刀钱,补助给能够打造环首刀的铁铺。

这一项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你若是知道一点,那就会明白其中的猫腻了,那就是整个汝阳县能打造环首刀的铁铺基本上皆在杜家名下,都是杜源的私人产业。也就是凡是汝阳的铁铺都要交一笔钱给杜家,而杜家什么都不用做,每年就有一大笔进项,这不是官商勾结、以公谋私,又是什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