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情驱车到县衙拿了卷宗负责此案的是县衙的一位上了年纪的官吏,他抖开卷宗说道:“沈大人,下官判断凶犯应该是山匪流犯。”

他道:“纪大人家偏僻,又近靠稷山下官推测,应该是稷山上的流犯下来,借住在纪大人家中,被纪大人发现流犯身份,杀人后逃走……”

沈情沉默地看着案宗,好一会儿,她回答道:“不是。”

老官吏虚心问道:“沈大人有何见解?”

“杀人的手法确实老道,狠又稳一击命中要害从手法上看,似乎应该是凶狠的山匪或流犯,加上老仆说人是从稷山方向来的,是流犯的可能性就更大。”

稷山因为山高林深,道路崎岖不好攀登因而藏有许多朝廷通缉的凶犯,只要他们不到山脚下滋事扰民,云州的官府是不管的。

沈情说完判断后话锋一转道:“但仍有疑点。若是有十恶不赦在朝中留有案底的凶犯作案后,通常会卷走值钱的财物。”

老官吏道:“我们问过纪大人家的老仆,说家中财物都在,不像是谋财。所以我们才说,凶犯的作案动机,许是因为被纪大人认出了他是朝廷通缉的某个流犯,才被灭口。”

“非也。”沈情卷号卷宗,抬眼说道,“即便凶手是被认出身份,杀纪大人灭口,匆匆离开的时候,也会卷走财务。我来告诉你,这是为何。”

沈情指着稷山说道:“我师父辞官归隐,特地挑了景好偏僻的地方,他这人喜静,就是在崖州做官时,家中也只有夫人和自小跟着他的老仆,很多事都是亲力亲为。”

官吏点头,不合时宜地夸赞:“纪大人为官清廉。”

沈情道:“如果案发当天如你们所说,是我师父认出了前来投宿的人是个通缉犯,凶手杀了他灭口,那么接下来,凶手肯定要继续逃亡,定然不会在我师父家中停留太久。”

官吏应和道:“不错。”

“逃亡需要钱财。”沈情说道,“若是第一次杀人的普通人,杀人后会因惊慌失措而匆忙逃离,但如果是有经验的凶犯,他必然会顺手将死者家中的财物搜刮走,亡命天涯需要钱财,逃犯们比谁都清楚。加之我师父住的地方偏僻安静,没有邻居,家中也只有老仆,凶犯杀人后根本不需要迅速逃离现场,他有充足的时间卷走财物……”

老官吏咦了一声,道:“有道理啊!”

“但案发现场是在我师父的书房,我师父这人,贵重东西全在书房搁着,此外别人或许不知,但我是知道的,师娘仙逝后,我师父就收着她的珠钗金簪,常年拿一块手帕包着,揣在身上,想了,就拿出来看看……”

沈情说到这里,空了好久,才继续说道:“但案发后经过老仆清点,家里的财物一样未少。”

官吏道:“沈大人的意思是?”

“我的推测是……”沈情双眼幽暗,沉声道,“我师父的死,并非认出凶犯后被杀掉灭口,而是另有原因。”

“沈大人是说,凶手不是朝廷的通缉犯吗?”

沈情叹了口气。

她没想过,这里的官吏会如此愚笨。

沈情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人。我问过老仆,老仆说,当晚的客人是从稷山方向而来,敲门借宿,老仆引此人去见了我师父,我师父见到有客人来,还很高兴,让老仆备了茶水送到书房,因天色已晚,师父就先让老仆去偏房休息了,第二日清早,老仆到书房收拾,才发现师父歪在椅子上,背上全是血,已经断气多时了。”

官吏说道:“县衙里的仵作验过,纪大人的死亡时间大概在丑时到寅时之间。”

“是,老仆说,山上的客人是近亥时来借宿的。”沈情道,“也就是说,这位客人在杀我师父之前,与我师父在书房待了两个时辰。此外,老仆还说过,这个客人来借宿时,两手空空,只戴了个斗笠,并没有带凶器,也没有行囊,他进门后,老仆接过他的斗笠,挂在了门口,而这个客人在离开时,把斗笠戴走了。”

官吏问:“这说明了什么?”

沈情却问道:“……我见案宗上写着我师父,是被人拿锤子从背后砸中头部而死?”

官吏道:“仵作说,那个伤口是凹进去的,似是锤子砸的。”

沈情:“现场没有找到相似的凶器?”

官吏摇头:“没有,我们推测是凶犯自带的锤子之类……”

沈情:“客人没有带凶器。”

官吏:“许是老仆年纪大了,没看清楚?”

沈情说道:“老仆跟随我师父多年,师父断案无数,待人接物时,会先行观察,登门拜访的客人形貌特征,他都会记在心中,老仆深受我师父影响,也会仔细留意这些。老仆跟我说这些时,还特意说过,他说的都是他记得的,他不记得的,无法确定的,他是不会对我说的。”

官吏迷糊了:“那……从山上来借宿的客人,到底是不是凶手?”

沈情垂下眼:“我不知道……”

她现在连去哪里找这个客人都不知道。

“沈情。”小乔手中捧着一沓书页,慢慢走过来,说道,“少了几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