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商业和农业都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只发展农业,不发展商业,就等于断了国家的一条腿,国家断了一条腿,经济怎么会发展的起来?

孙亮是不会放弃商业的,一但双季稻开始执行,粪肥开始发挥效力,那么粮食产量就会大大提高,农田和土地就不需要这么多人来开垦。

产量的提高,代表着解放了劳动力,多余的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或者从事商业来赚取外块,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进城打工,首先你得有工可打才行吧,商业的发展会给农民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发展商业呢?

首先咱们先看看后世的华夏是如何发展商业的,设立经济特区,给予政策扶持,减税补贴等等层出不穷,给予外资一定的好处,招商引资,帮助华夏搞建设。

看完后世,再看历史,当年管仲是如何发展齐国的商业呢?同样的道理,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减税等等一系列的组合拳。

管仲为了招商引资,采取“关市讥而不争”的政策,这是什么意思呢?

目前魏蜀吴三国,对商业经济都不是很重视,三国同属华夏,同一民族,所以百姓与百姓之间没有这么大的仇恨,互市通商也是经常有的事。

蜀国的蜀锦之所以能畅销三国,正是因为三个国家对彼此商业限制都不是很严。

而且国家还可以从中收取关税。

管仲管理的齐国,他为了更多的吸引外来资金,吸引外来的商品,让春秋各国的商人来齐国投资,免除了对外征收的关税,只在齐国各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检查外国商人有没有运输一些违禁物品,致使当时的齐国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这样一来有二个好处,一,使物品加速流通,促进商业繁荣,为齐国积累财富。

二,外国商人为了更好的在齐国赚钱,纷纷购买房产,店铺,在齐国有了一定的资产,甚至有的商人就定居在齐国,这样一来,不但吸引了人口,还吸引了外来资金。

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把他们的利益绑定在了齐国,假如他们的国家若是与齐国开战,这些商人则第一个不愿意,因为他们在齐国有财产啊,一但开战,商人们为了保存财产,要不就是低价转售,要不就是直接投奔齐国,既不低价转售,也不投奔的齐国的,那么这些财产就会齐国没收。

举个简单的例子,外国人在华夏投资建设汽车制造厂,和平时期当然没问题,一但到了战争时期,国家可不管这工厂是谁的,直接派兵占有,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为华夏生产坦克。

这就是借别人的鸡,下自己的蛋。

现在孙亮准备借用各位先贤的政策,改革一下吴国的商业经济。

不过后世的关税,和吴国现在的关税可不是一个概念。

现在的关税,又称为“关津”。指代在陆路,关卡,交通要道,国境交界处,设立审查机构,专职稽查行旅,安全检查和收税。

所以关税又分为两种,一个是对国内收的关卡税,一个则是对国外收的关税。

诸葛恪当年废除的关税,则是对国内的征收的关卡税。

然而这个对内的关卡税是由当地官府征收,然后留下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上交给大司农。这就导致关卡乱设,苛捐杂税繁多,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