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往南,往东往北也可以形成航路,孙亮可以与后世的朝鲜,日本等国进行贸易。
魏文帝曹丕时期,为了得到吴国的珍宝(象牙和牛角),居然拿吴国最缺的马和孙权进行交换,孙权认为这些奇珍异宝没啥用,而马匹则是吴国所缺少的,于是就和曹丕交换了。
可见,魏国当时的物资,完全不如吴国丰富,连皇帝都想得到这些东西,又何况底下的大臣呢?所以贸易一但形成,吴国可以把这些东西销往魏国和蜀国赚取外汇。
南海郡一但设立经济特区还可以吸引外国人过来,他们在当地买房子,买土地,建商铺,孙亮统统免税,因为他们的商铺需要人打理啊,这样不就变相给吴国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吗?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他经济特区也是同等道理,凡是蜀国和魏国的商人来到了建业,江陵,武昌等地,都给予良好的待遇,除了贩卖人口以外,一切都可以贸易。
人口是绝对不可以从吴国带出去的,只能带进来,不能带出去,因为吴国太缺人了。
而且现在孙亮构想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谠校制度,供官员学习提升,设立各行各业的学府,培养行业人才,关税,商税改革,以及设立经济特区,还有编写《吴书》《吴略》等等,都没有涉及到世家的利益。
反而是对吴国上下都有利的事情,孙亮想来在大朝会提出这些政策,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即使有人反对,也是少数。
当然这些改革也只是皮毛,发展国家经济哪有这么简单?
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孙亮去做,比如迫在眉睫的曲辕犁和水车?
江南水乡不发展水车,岂不是对不起这个水字?
粮食是国家的命脉,吃不饱的百姓,哪有功夫去跟你发展商业?
“陛下,喝点羹汤吧。”黄皖手里捧着专门为皇帝解寒的羹汤,恭敬的说道。
“恩,黄皖啊,朕问你,目前吴国百姓的耕牛够不够用?”孙亮接过羹汤说道。
黄皖不知道孙亮为什么突然问这个,黄皖虽然聪明,但是对于吴国的耕田事项了解的也不多,于是回道:“陛下,奴婢不知道百姓的牛够不够用,但官田都是用牛耕的。奴婢想来,大司农主管农税,应该比较清楚百姓的耕田情况。”
“恩。”孙亮听后点了点头,不再言语。
这牛耕从孙权坐镇江东时期,就从北方传入了吴国,虽然传入了,可普没普及,百姓有没有那个财力去使用耕牛,孙亮还不知道。
曲辕犁是需要牛来拉的,没有足够的牛,曲辕犁造出来也白费。
看来还得问问大司农吴国的牛耕情况,如果牛足够用,固然是好,不够用的话,就得由孙亮从国家层面去推动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