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里。冯京的案子还在紧锣密鼓地调查当中。    柳还行试图去了解孙秀才是不是知道什么秘密才遭人灭口,他去孙秀才所在客栈查了,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而且,据说那孙秀才是个孤儿,孤身一人在京城,没有家人朋友,没有人知道他的任何情况。    另外冯京那边也是什么都查不出来,房师覃辉和户部的同僚都说他为人是娟狂了些,但还是善良的,况且他胆子小得很,是不可能杀人的。    那冯京也果然是个有靠山的人,刑部尚书南合兴、工部尚书谭中原等好几个大官都来问询案情进展情况,示意如果查清楚了,就早点判了刑早点结案,莫让冯京多在牢里受苦。    于是,“坠楼案”开堂重审了一次回。    可这次开堂没有任何收获,所有证人的口供都跟上次基本一致。除了酒楼小二说冯京也出口骂了孙秀才,说他应该叫孙山,名落孙山,这才激怒了秀才。这句口供,可以说一点儿用都没有。    柳还行基本可以确定,当日在场的众人口径一致的原因不是被买通了,而是事实就是那样。他私下里还问他们当日可有见过那会使飞镖的李延昌,众人都说没有。    而且这回,冯京签字画押的时候,名字又写得正常了,是极漂亮的行草体。也就是说初审那次他一时紧张,写得丑了也有可能。    仿佛一切疑点都被解释了,案子彻底陷入了瓶颈,众人一筹莫展。    京兆府大牢。    柳还行来到冯京牢房外时,只见冯京蜷缩在草铺上,已经睡着了。他让牢头打开牢门,进去走至冯京身边,低头细细打量了他一番。    冯京细皮嫩肉的,显然是没吃过苦的。只是这吃牢饭的几日,已经将他折磨得形销骨立,满脸胡茬,要多憔悴有多憔悴了。    “大人,大人怎么来了,大人是来放我出去吗?”冯京睡梦中迷迷糊糊感觉有人在他身边,便醒了过来。许是监狱生活消磨了他的傲气,纵然柳还行比他官阶低,他还是称了他一声大人。    “那倒……不是。冯大人,与我坐下聊聊吧。”    说话时,柳还行朝牢外的捕快勾了勾手,示意捕快将笔墨拿进来。    “大人什么意思?”冯京有些惶恐。    “我接下来问的问题,希望你能将你的答案一一写在纸上。”柳还行想进一步确定冯京的字迹。    “好,大人问吧。”冯京顺从地蘸起墨,准备下笔。    “秀才坠楼那日,李延昌可与你在一起?”问话时,柳还行盯着冯京的眼睛,可除了一闪而过的惊讶,他什么也没发现。    “没有啊!不知大人为何要及问李兄?”那日,他的确是一个人在酒楼喝酒。    “没事,就是问问。那这银针你可见过?”柳还行拿出刺入秀才身体的银针。    “见过,医馆针灸的银针就是这样的啊。”那的确是很普通的银针,不是什么太特别的暗器。    “没在别的地方见过?”    “没有了。”    “你与秀才可有什么矛盾?”    “他看不惯我的富贵,我看不惯他的穷酸,这就是矛盾。”    “你可知秀才还与别的人有什么矛盾?”    “呵,与他有矛盾的多了去了,有钱人他都看不惯。”冯京嗤笑了一声。    柳还行又问了几个问题,见实在问不出什么疑点,便离开了牢房。他看冯京刚才写的供词,还是飘逸的行草,没有任何问题,心下愁起来。都没有问题,接下来怎么查呢?    看着柳还行离去,冯京这才松了口气,他知他就是想看他的字。还好那字他是学过的,简单的他也能写得极漂亮。不然要是露馅了,他这到手的功名可就飞了。    冯京肚子里的确没什么墨水,但也没有到目不识丁的地步。他一点儿都不担心自己的处境,那秀才死因不在他,他最多判个几年流刑。刑部尚书南合兴可是他姨丈,把他流放到一个富裕之地那就是小菜一碟。到时候他还是能潇洒做官,放浪寻欢。    翰林院。登瀛门内的海棠已经落了,红消香残,落红满地。    数日过去,顾兰亭和杨遇安负责的整理典籍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大半,众人都轻松了许多。书籍编号登记得差不多了,顾兰亭此时在编写书籍借阅和维护制度。    藏书库众人是轻松了,可编检厅里,李柽一行人可忙得够呛。他们晚上回家了要攻读典籍、熟悉修纂初稿,白天便要马不停蹄为那些典籍编写重修条例。所谓条例,就是著作的义例、体例,譬如著作里哪段话引自哪一年的诏令,或者哪两本书叙写内容有所冲突、为何冲突,都要一一罗列出来。    李柽觉得自己接了个苦差事,纵然覃学士已经将以前修典的廖修撰和王修撰都派了过来,一行人还是很吃力,进度极慢。他终究是年轻气盛,绕是知道修典之事没有一年半载完成不了,可还是急得很。    这日,他又到覃学士这里来请求支援了。    “叔父,不行啊,我手下的人都是新手,初稿都未看熟,更别说那些个浩如烟海的典籍了。我这边修史的进度实在太慢了,加上廖修撰和王修撰,我们八个人每人每日平均只修得四至五个条例,这还有数千个条例,什么时候才能修完啊?”关了门,李柽便直接叫叔父了,语气急得很。    “你莫急,你们作为新手,能有这个速度已经可以了。你须记着,欲速则不达,欲求则不得。”覃辉对李柽这个侄子,脾气是极好的。    “叔父,我想着,顾兰亭他们典籍不是快整理完了吗,反正翰院也没别的事,要不把他们也派来修典?”    “这……怕是不太好吧,他们整理典籍任务也重啊!况且,你上次骗李六把《金刚经》放到杨遇安的公案上,你觉得自己在开玩笑,我看他们俩可是明白人,多半就以为是你干的呢!”    那《金刚经》的确是李六偷的,可他才偷到手,藏书库那边就发现了经书不见了。当时他正在编检厅想找个地方藏起来,李柽进来发现了他怀里的经书,便告诉他可以把书放到自己指着的公案上,一会儿有人来找到就没事儿。    李六一时心慌也不疑有他,匆匆将经书放到公案上就跑了。李柽指的正是杨遇安的公案,他知道顾兰亭想看这本经书,一会儿矛盾会集中在她身上,如果最后是在杨遇安公案上发现了经书,说不定可以让他们产生误会。    不知道为什么,他看到顾兰亭跟杨遇安不过才来翰林院没几日便已那般交好,心里有些不舒服。他也挺欣赏顾兰亭的,怎么她就对自己客气中带着疏离呢?    “那就是我干的,大不了承认了就是。反正,我就是想让顾兰亭过来跟我一起修典。”    “那你自己去同她说,她答应了就成。”    “我说就我说……”    李柽说着就要去找顾兰亭说了,他觉得顾兰亭不会拒绝他,毕竟这可是升官发财的好事。可他也没想到,他到时首辅罗大人竟然在藏书库。    “首辅大人是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没有知会一声?”李柽停在院子里,小声朝杂役问道。    “回李编修,首辅大人刚来没一会儿,他叫我们不要声张,跟姚学士聊了一会儿就来了藏书库。”    李柽闻言皱了皱眉,怎么首辅大人也这么关注顾兰亭?他抬眼去望,罗士奇正拿着一本册子,跟顾兰亭讨论着什么。    “哦?顾大人觉得翰院的借阅制度有问题?”其实罗士奇本来是想看看顾兰亭的字,却发现她写的是关于书籍借阅与维护制度的改革。    “回罗大人,翰院现有的借阅制度就是记个流水账,比如说某位翰林官于某年某月某日借了一本名为某某的图书,此外就基本没有后文了,关于有没有归还、何时归还的基本都没有记录,导致藏书库丢了不少书。下官觉得应该制定一本内容完善的借阅台账,把借阅人、借阅时间、书籍名称、归还时间等都列表造册,有人借阅时便做好登记,每月月末进行一次清点,何时借出何时归还就一目了然,没还的也能清楚书籍在哪里,催促归还。”    顾兰亭说得有条有理,罗士奇心里很是认同。他恍然想起,以前在翰林院时自己借的书,还有几本没还呢,果真还是得有个具体的制度约束着,不然书放久了就忘记还了。    “那书籍的维护呢?”见书籍维护顾兰亭还没写,罗士奇接着问道。    “书籍的维护上,下官的想法是,其他对书库打扫清洁制度不变,只修改晒书一制,将以往半年一次的全部晾晒改成每月的分类别晾晒。虽然由原来的一年两次,变为了一年十二次,但是工作量大大减少,书籍遗失损坏、被雨淋坏等的失误也随之降低。”    “诶,你这法子倒好。记得我当年来翰院的时候就晒过一次书,翰院上下全体出动忙到中午才把书都搬出去,结果下午就下雨了,没办法得赶紧又搬回去,当时我们那叫一个手忙脚乱啊……”    罗士奇讲起当年“晒书下雨”的事情,兴致来了眉飞色舞的,顾兰亭带笑听着。两个人聊了许久,久到廊下的李柽都不想干站那儿了,反正今儿怕是找不了顾兰亭了,他得赶紧回去修典了。    下午时,顾兰亭一行人送罗士奇出翰林院。走至登瀛门时,罗士奇环顾满院凋零的海棠,停下了脚步。    “我上回来时海棠才结苞,想不到这么快就已谢了,果然是花无百日红,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啊!”    “海棠花虽谢,躬身未曾休,花期短暂,它留了诸般美好便够了,何况还化作春泥护花,更是难得。”    罗士成叹的是好景不常在,顾兰亭赞的是气节长留存,两人相视一笑,均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赏。    他知自己终究没有白打那个圈儿,面前的人,见识才学,此届进士中,无出其右者。    来日必有好风凭借力,送她上青云。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