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煜二十三年终于要过去了。
年节前的崔府像往年一样,车水马龙,被各路的大小官员们踏破了门槛。尤其是开年过后不久就将举行春闱,为后辈们请托关系的,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心思。
崔明哲是幸运的,在江南他的才学并不是数的着的,诗词作的一般,经义也不喜欢,策论算是有点东西,那是因为父亲的耳濡目染。总的来说,和六姓七家的这些子弟比起来,他只是中庸之才,比起王唤之、顾秀林、谢钟石这些人要差的远。
但他科举之路顺利的很,不显山不露水,景煜十八年进士出身二甲第十二名,得点翰林,顺利进入了朝堂。他的文章在殿试中甚至没有呈给皇上御览——天知道呈给皇上会是什么结果,早年间前十的文章进给皇上之后被打落进士榜的都有,崔道衍可不会冒这种风险。
一甲有什么好?状元更是遭人眼红,当年的科场弊案的发端不就是海宁苏氏的“一门两状元”吗?
堂屋内父亲正在和客人们交谈,时间太少,每位客人备下的重礼,见到父亲时不过只有说几句话的时间。因此不少客人还会再凑上来跟自己说一两句话,多半是让自己在父亲面前多提一下,省的父亲忘记了。
崔明哲每次都会笑着答应说“一定一定”,但从来不曾在父亲面前多言一句。
父亲是个记性很好的人,如果有人请托的事情没有回音,不是父亲忘了,而是父亲觉得这件事不能办。
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言?
就算是父亲是天章阁大学士、东阁大臣、吏部尚书,被天下人看成是张太卿后第二位“非宰相的真宰相”,但依然有很多的事情是办不了的,比如最近的这件张若望的案子。
崔明哲能感受到父亲有些沮丧,更令他担心的是,似乎能感受到父亲正在变的苍老。
父亲老了之后,六姓七家谁能担起这个担子呢?谁能在东阁中和顾子墨抗衡呢?不要忘了,武德殿上还坐着一个对六姓七家不满意的皇帝。
特别是这些天又传出了“长公主东阁听政”的流言。
朝野各种议论都有,且不论皇帝的本意为何,但这消息应当不会错,有传言景煜皇帝会在正月十五的第一次大朝会上正式宣告。
不得不说,皇帝这一步给了远在海宁郡的禄王爷重重一击,据伯父崔道泉传来的消息说,禄王爷听说的时候气的把玩了十多年的茶壶都摔碎了。
虽然皇帝还在,但朝中脑子稍微活络些的大臣们早就开始考虑皇帝殡天之后的情形了。六姓七家,包括自己的父亲都把注压在了禄王爷这一边。最好的情形当然是禄王爷继承大统,毕竟他监国也有二十余年,虽然国有太子,但太子实在太年幼,如果天下不安宁、要立长君的话,禄王爷比太子合适的多。
——所以很多六姓中人希望跟蛮子的仗再打的时间长一些,甚至被蛮子打败,丢掉北方几个镇。想的更坏一些,要是皇上殡天的时候,蛮子叩到了绿柳关下,那一定不会是太子登基。
当然,这是理想的情形,只能畅想却不能以此做打算。正常的情形是太子即位,但是太子年幼,要么是有皇亲监国摄政,要么是重臣辅政顾命。
这两种情形六姓七家也推演过很多次,景煜皇帝只有一个弟弟,皇亲摄政自然是禄王爷摄政,太子如此年幼,少说要摄政十年;要是重臣辅政,那必然也有父亲的一席之地,那跟如今的东阁议事没什么区别,而且一个年幼的皇上对顾子墨的支持必然比不上如今的景煜皇帝——那意味着父亲的权势会比如今还要大。
但是没想到皇上走出了长公主听政这一步棋。
长公主虽然在张若望一案之前从来没有参与过朝政,但是她已经成年,如果将来由长公主监国的话,那么她的意志必然凌驾于东阁之上。也不会再设什么辅政大臣,没有辅政的身份,崔道衍是无法和监国的长公主相抗衡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