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剑十三、东明皇领兵行了一路,方天晴也跟了一路。见儒剑十三边行边召集儒门子弟,最后竟凑齐了数万之众。方天晴早先已见到那篇檄文,知道儒剑十三举兵去抓云明,但见他一路上却往佛界大雷音寺前去。方天晴心道:“儒剑十三想做什么?不是要去抓捕云明吗?怎么反倒往大雷音寺去?”

一路上又行了数百里,一夜路至此处一条澜沧江旁。江水急湍澎湃,远远望去,只见一条白线横东而去,耳听得江水哗哗声响,如同奔雷,倒也颇为壮观。儒剑十三到得江前停下,道:“此处乃两界隔断之河,中有结界,难以过去。”

东明皇道:“云明只怕躲到佛界去了。”儒剑十三沉吟道:“此处有道结界,似乎应星罗之相,我们设阵破界!”命令弟子结剑阵演星相。

方天晴见他们排罗列斗,对天指地,心想:奇怪!这倒非像是破界之阵。

儒门子弟倾刻布阵完毕,取香祭拜上苍,渡过澜沧江。

又行了两天,路至太行山下,儒剑十三又吩咐列势摆阵,燃香祭天。方天晴看了一阵子,心中大感好奇:这阵势怎么也不似破阵啊!反倒像布阵。来到这已是佛界的地盘了,难道他们想布阵抓云明不成?

紧跟了数日,一路上见儒剑十三每到一处山头,一处河涌,便令人布阵施法。数日见来,阵法所设每每不同,有时按星斗之势排阵有时又按易相之法设图。流月谷之中阵图无数,方天晴在师父的逼迫下倒也读过一些,见儒剑十三所布阵图,心想:这好似排斗列罗第九章中的青灯覆火阵,又似反过来布这类阵法只是为了导引天相所用,又无抓人之功,他们设这阵法干甚么?

这日正是半夜,天上疏星几枚。儒剑十三在长江边头设起祭坛,对天祭拜。方天晴胆大心细,换了一套儒家衣服潜到其中,到近前偷看。

儒剑十三对天祭完,令人推来三个农人。三个农人满脸茫然,站到一边。方天晴暗道:“这是要做甚?”

只见儒剑十三面朝苍天,背负双手,朗声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方天晴心想:“这是阴符经中的内容。”

儒剑十三朗朗念道:“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弟子愚妄,请诸为我共赴天地之。”声音甫歇,倏地回身,背上长剑出鞘,剑随身走,一闪之间,已割下三个农人的脑袋。

他此番动作兔起鹘落之间,旁人还未反应过来,三个脑袋已被他端到祭台上。方天晴只吓得脸色苍白,胸口怦怦直跳,心想:这人是个恶魔!动手前无半点征兆,动手后脸色不变此人设阵只怕非同小可。

儒剑十三杀完人后,对旁边的东明皇点了点头,又道:“诸位弟子听命,听我号令,由形随位。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有一队儒家弟子听言走出,拔剑列队。

方天晴心道:“这是本经阴符,他他这是要做甚难道要调动天眼?”

儒剑十三又道:“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有儒家弟子听言列队。

“实意法腾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有弟子听言列队。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损悦法灵蓍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儒剑十三每说一句,便有弟子听从列阵,长江前七队人各列阵出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