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朱瞻基和黄海波一再向胡老庄主表示想尽早上路出行,不便再继续打扰众乡亲们的意思。可经不住老庄主的热情挽留,甚至是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叟要集体下跪请求的威胁,一番盛情,却之不恭,只得答应留下住一晚,第二天再走。
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得理解他们的心思,几十年了,天可怜见的好歹让他们等到了恩公的后人打从这里路过,不让他们表示一下心意就匆匆离开,也是不近人情了。
老庄主达成了心愿,终于留下了客人,欢喜的老脸笑成了一朵花。酒足饭饱之后,簇拥着两位公子走出客厅,欲引领一行人漫步一览胡家庄。各位女眷闻听已在外等候多时,看到她们,黄海波瞬间接收到无情那道柔柔亮亮的眼光,心中不免一暖。就连素来只关注“姐夫”黄公子的无心,也面朝沈海波扬起一脸倾慕英雄的表情。嘿,今非昔比,被心仪的女性尊崇,沈海波顿时觉得血气上扬,从来没有过的自我感觉良好,不禁得微微挺了挺胸。
只有小小巧巧的英宁,站在倾城身侧,面上无波无澜,老神在在地看着她的主子“黄公子”和“黄少夫人”,她是“鸭子吃蜗牛,心中有数”。自己是谁?是为了卖身葬母,十五两银子卖于贵人为奴为仆的人。她的主子是谁?那可是天家贵胄,且贵不可言。如此仁义的贵人能助自己葬母,又曾善待身陷死囚牢中的姐姐小珍珠,对自己恩重如山,此生复有何求?结草衔环永世相报也不为过。
眼见得四周环山的胡家庄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山上有果树成片,山下稻菽飘香,小溪边岸柳成行。众多的草房、瓦房、木屋错落其中,竹制得篱笆矮墙上爬满了枝叶繁茂的绿色花蔓,上面叠坠着鲜艳的花朵。池塘里三条水牛正在悠然泥浴,几只羊羔“咩咩”叫着追赶者母羊。村中偶尔传来小土狗的吠叫声,家养的母鸡生蛋后“咯咯哒”的鸣唱声。空气中弥散着青草的芬芳气息,好一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乡野田园风光。
路遇的村民总是远远的就让路,躬身避立于一旁,淳朴的脸上露出谦和而惊喜的笑容。时而有三五个半大的小子蹦跳着奔出,看到老庄主身后的一群陌生人又急忙逃回家中,从门缝中露出闪亮饱满的小眼睛,好奇地观察着。在这些孩子们的心目中,家就是胡家庄,那遥远的故乡扬州可能已经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了。
月暗星明,夜晚宿于胡家庄。朱瞻基一行人还是不习惯天黑就睡,仍在一个单独的院落住处,围坐在宽敞的木结构建筑的客厅里的明亮灯光下,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听到朱瞻基和沈海波说到,胡家庄因报答早年佛光寺济善法师的救命之恩,所以要给现时寺中一位得了重病的和尚募集善款的缘故时,倾城点头理解的一笑,说:
“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们就不要再怪村里的人了,毕竟他们的用心是好的。”
英宁也随声感叹道:
“那济善法师做了和尚却有如此了得的医术,真是少见,不简单啊!”
倾城望着英宁稚嫩的脸,亲昵的拍了一下她的背,笑着说:
“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出家人中多有奇人能士,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者有,身怀绝技,悬壶济世者也有。听我母亲说,早年,她的师门蜀中唐门的祖师中就有一位是道士,人称“药王”的。”
“药王?你是说孙思邈吗?他跟蜀中唐门还有渊源?”
朱瞻基忙问道。
“是啊,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曾隐居峨眉山道观。我母亲非常崇拜他,家中还挂着他的画像呢。”
沈海波闻言,也不住的点头,表示有同感。他自幼博览群书,唐代著名的药王孙思邈自然是知道的。他只是惊奇的发现,这位使他觉得很有亲近感的黄少夫人,娘家也姓孙,她的母亲竟然还是蜀中唐门的弟子,那就是位女药学家了。他很想询问几句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但碍于与黄公子以兄长相称的身份,又觉得不便开口。还是无情知情达意,趁机在一边央求道:
“孙姐姐,你给我们讲一讲孙思邈的故事吧?”
倾城望着朱瞻基,见他点头一笑,便依言娓娓道来。
孙思邈,是京兆华源今陕西铜川耀州孙原村人,生于北周大统三年581年。自幼眉目清秀,聪慧过人,十分好学,能日诵千言。唯体弱多病,为了给他治病父母不惜倾尽家财。孙思邈十七岁时偶得一梦,有一慈祥的白发老者授其一卷医书,对他说:“孩子,拿着吧,此可以活人,还可以使你健康寿长。”
从此,少年的孙思邈立志学医,不顾父母的劝阻,徒步远行四处拜师学艺。二十岁起,就为乡邻治病疗伤。他博采众长,重视民间验方,结合古典医学名著进行研究,逐渐有了一些名气。那个时代医药很落后,天灾人祸,荒年瘟疫经常发生,有民谣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千里断炊烟,处处鬼哭寒。”
孙思邈出身农家,长于贫困,了解民间疾苦。行医时收取药资诊金低廉,对贫寒的乡亲经常免费治病,医德高尚,以致名声越来越大。唐王李世民时王妃患病,遍请名医诊治无效,有大臣推荐民间乡医孙思邈进宫为其诊治。唐王见来者孙思邈乃一俊逸的年轻后生,心中不以为然。
唐王的妃子外男自然不可亲见,不能望闻问切。但孙思邈先请求询问王妃的贴身丫鬟采儿,得知王妃腹大如鼓而四肢消瘦,因阵阵疼痛难忍,而昼夜难寐,近日又饮食不进,腹中常可闻及咕咕叫声,已是命在旦夕。孙思邈嘱采儿将一红线绳拴在王妃的手腕上,通过竹帘缝隙一直扯到室外,他安然坐在椅子上搭手于绳上试了一会,便站起身。唐王李世民见之忙问:
“先生可知王妃得的是何病?可还有的治?”
孙思邈面沉似水,不卑不亢,低声说道:
“殿下,王妃是身怀怪胎,如不尽快让其产下,命不可保。”
“如何才能产下?可是有法子?”
唐王又问。
孙思邈立即跪拜说:
“殿下,法子是有,但同样有风险,在下恐王妃万一有什么不测,殿下会怪罪草民。”
李世民心想:
“这不治是死,治呢还许有一线生机。罢罢罢!事已至此,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
纠结片刻,李世民下定决心道:
“先生尽管大胆处置,如有不测,本王绝不怪罪先生!”
孙思邈听了便让唐王请一位稳婆入内,又让王妃自锦帐中伸出手腕,看准穴位,一针深扎下去!
“啊!”
只听得一声惨叫,王妃浑身颤抖,大汗淋漓,顿时昏厥。不一会王妃即下体出血,产下一个怪胎,只见它浑身鲜血淋漓,似狗如猫,通体透明,慢慢蠕动着,还咕咕叫着,令人惊骇不已!稳婆一见吓昏过去。王妃产下怪胎苏醒过来,却感觉身上舒坦无比,哪儿也不疼了,从此好了起来。
唐王十分高兴,对孙思邈的医术由衷的佩服,想留下孙思邈在皇宫太医院为官,孙思邈固辞不受,仍愿回到民间为穷苦百姓治病。于是唐王李世民特恩赐孙思邈黄金千两,及一顶“冲天冠”,一件“遮黄袍”并封他为“药王”见官大一级。
孙思邈骑马离开了皇宫,不料身后却有一位叫敬德的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很快追了上来。原来他是因为不服孙思邈,如此轻易地就获得了唐王的封赐而赶来,想对孙思邈叫骂侮辱一番的。待他追上孙思邈后却又无言以对,扫兴而归。因为他看到孙思邈已将“冲天冠”的帽翅折起来,变成了顺天冠,“遮黄袍”也被孙思邈翻过来穿在身上,变成了大红袍。他明白了孙思邈的意思,平生只愿意治病救人,根本无意于功名利禄。
路上,正行之间,袋子里忽然传出“咕咕”的叫声,孙思邈想起这是那只唐王让自己带出来丢掉的怪胎,便停下马拿出怪胎扔在路边,谁知那怪胎却咕咕叫着拼命朝自己爬来,一边眨着眼睛,委屈的用爪子向自己表示它饿了,要吃东西。吃什么?孙思邈的袋子里只有一些草药,你喜欢吃吗?便拿出药草给它吃,谁知它却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表示味道的感觉,吃下去是否舒服。它的身体是透明的,连吃下去的草药到了那儿都看得一清二楚。
孙思邈大喜,从此到哪儿都带着这以药草为食的怪胎,并给它取名“华瑞”,采集的草药都先经它试吃,才给病人用,数年后孙思邈便收集了大量可用于治病救人的药草。可惜“华瑞”后来因吃一种剧毒的药草时断肠而死,孙思邈便将这种草命名为“断肠草”。并编写了一部医药书,以唐王李世民曾赐于自己千金为名千金要方。
“哈哈!倾城你,这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这样得来的吗?”
朱瞻基手指着倾城,大笑不止。无情、无心、英宁却力挺道:
“我们觉得甚是有趣,好听的很,继续讲啊!”
“好,继续讲!”
倾城来了兴致。沈海波虽无言,那表情也明显是在纵容。
孙思邈致力于医药学的研究,走遍名山大川,立足民间。有一次在峨眉山遇到一名双膝肿疼的骨关节病人,多次给他用药无效,感到很困惑。上山采药时看到一只老鹳鸟落在岩石边不住地在啄食一种草,他就想,蜀中多雨,气候潮湿,所以人们易患关节病,这老鹳鸟经常站立水中,想是也易得关节病,它吃这种草是不是为了治疗自己的关节病呢?他急忙爬上去,将这种草采了一些带回去,煮汤试服,感觉四肢关节比之前便利了许多。便让这位病人服用,果然有奇效,三天后病人关节消肿,十天后便疼痛消失,行走如常了。病人感激不尽,口称神医。孙思邈命名此草为“老鹳草”。
当然,孙思邈治病行医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有一天,有位老婆婆前来向孙思邈讨要一副能毒死人的药,孙思邈一惊,行医为的治病救人,怎能害人呢?便问老婆婆是想毒死谁,老婆婆说想毒死自己那个忤逆不孝,危害乡邻又屡教不改的儿子。那可不行,但经不住老婆婆流着眼泪苦苦哀求,心想先应付她走再说吧,便给了她一包切成片的甘草。谁知几天后就听说老婆婆的儿子死了,怎么可能?孙思邈闻之大惊失色,急忙跑去问老婆婆,是怎样毒死儿子的。老婆婆说:
“那天正想把毒药放到粥里给儿子喝,谁知他买回了一条鱼,非得要吃鱼,我就把毒药放到鱼汤里去了,他吃了鱼不一会就死了。”
“啊!想不到啊,想不到,。”
孙思邈失魂丧魄的回到家,告诉妻子赶紧收拾准备搬家。他已明白了老婆婆的儿子为什么会死。虽说甘草本无毒,但它是因为遇到了鱼而改变了药性,从而变成了毒药。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老婆婆的儿子死了,虽然是个意外,却也与自己有间接的关系。孙思邈悔恨不已,觉得还是因为自己的医药知识不精而害死了人,自己从小立志学医治病救人,如今却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疏忽害死了人,还有什么资格再继续行医呢?孙思邈便将家人安置好后,孤身一人出家入道观修行去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