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病逝后,家道中落的何家越发堪迫。为了生计,分别租出去的二间室,住进了一大家子的进城农民工。
有时,何干从学校回来,就常看见一个中年农妇,一面哼歌一面在共用厨房弄饭。一个咬着自个儿手指头,流着黄鼻涕的岁把左右小女孩儿,安安静静的被捆绑在她背上。
时间久了,何干知道了这家男主人也何,叫何故!
这很令池市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何干哭笑不得:何干?何故?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啊。
当时不过三十出头的何故,带着自已的寡母和岳父岳母及老婆孩子六七口人,从乡下来到池市讨生活。
老婆在家带孩子伺候双方老人,何故则在街口摆了个小小的修鞋摊,叮叮当当,风中雨里,朝出晚当。在高中生何干的记忆中,他似乎并没认真看到过何故几次。
不过,他从母亲嘴里知道,何故虽然生活艰难,却乐于助人,一家人生活得平平安安,笑笑和和。
至于何故常常把母亲和自已的鞋子主动修好后,分文不取和拎煤气炉何故老婆常常帮母亲做清洁,洗衣服,送母亲到医院自已掏钱帮忙挂号付药费,并时不时送过来一碗菜肴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
在那个人情世故淡泊,几经绝望的青春期,农民工的善良与仗义,是支撑何干发愤读书,想着出人头的的主要动因之一。
因此,母亲常感叹:“儿啊,老天有眼!你爸爸虽然不幸,我们却有幸遇上这么一个好人。你若将来有出息了,一定不忘帮助人家呵。”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