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秦良的朋友亲自来谈,最后才谈到这个地步,那么别人自然不用尝试了。
他的态度也很明确,拿着股份,就来谈。
不想聊股份,就别来撩,他的意志迅速传遍全世界,诸如三星、三菱、通用等等公司已经知道了答案。
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还愿意过来找他谈,那么大约就已经有所觉悟了,接下来提要求时也可以更轻松一些。
国外的情况,暂且不表。
国内许许多多的事情,也紧锣密鼓地推进了开来。
天山重工、珠江重工与禹州重工这三家公司终于迎来秦良亲自带队的考察团。
秦良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每家每家仔仔细细地谈,认认真真地调研。
他甚至亲自下到车间去摸排,去和各个公司的基层员工深切交谈,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感受这家企业内部的气氛。
同时秦良也给他们机会各自展示在研发与生产上的自身优势。
最终秦良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了珠江重工。
比起另外两家企业,珠江重工的规模而利润稍小一些。
但这家企业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正好是楚秀芳教授的学生,秦良一开始并未在意这件事,只是看到这人的履历,发现居然是自己的校友,有点惊喜。
当面交流时,他闲扯着问了一句,才知道对方还真是储教授教过的第一批学生。
当天谈完之后,秦良出来便就与褚秀芳教授打电话打听此人。
楚教授这时候并不知道,秦良是要和对方沟通交流重大事项。
她简单地说了自己的看法,结果就是对此人赞不绝口。
她认为自己这个学生确实有能力有追求,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也很有拼劲。
秦良点头,表示心里明白。
然后他果真又把注意力转到了研发部门负责人的身上,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些人的风评,以及调查各家公司研发部门的创新能力等等方面。
他甚至还安排了人乔装打扮成快递员,去暗中摸排这些企业的研发部门。
他发现这些公司的技术团队居然有学术的感觉了!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带头的人有问题,那么自然整个部门的战斗力也就不行了。
所以秦良便不再看好那两家公司,转而开始更认真地与珠江重工深入洽谈。
那两家企业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反正就是输了。
秦良要求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股份,他们并没有反对,珠江重工那边给的也差不多,但秦良就是不再考虑他们,这让他们很是悲伤。
但他们并没有资格去阻止秦良作出决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珠江重工得到了秦良的扶持。
在这些特种钢材的支撑下,珠江重工肯定可以迅速的推出更好更强的产品,一举扭转珠江重工在国内排行第三,迟迟无法赶超的困境。
不过商业竞争就是这样,只以成败论英雄,在这次事关企业未来的重大竞争中,他们输了。
为了尽量减少自己可能损失的市场份额,天山重工与禹州重工迅速地作出产业结构调整,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超大型设备上。
毕竟秦良的产能只有那么多,所以珠江重工即便技术上有突破,那也应该集中在相对中小型的设备上,比如五吨以下的吊车又或者特种的塔吊、吊轨上。
那么自己就做大型的龙门吊,把这一块钻研的更深入一些,倒是可以有效避免接下来即将面对的冲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