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了,马友这货只认准传统行业和高科技企业,只想投资这些行业却又没有门路。倒是后来搞网文中译中的事业给了他启发:为何不能在书中搞科技用来反哺现实呢?

根据之前的经验,由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为纲,中间穿插人物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因此当马友马友小范围改变历史时,如果仅仅是影响个别人物的命运,哪怕强如嬴政这样的,对于后续历史的影响也是有限的,甚至不能在书本后面的章节内容中体现出来。

毕竟,以秦当时碾压级的实力,换任何一个皇子都能轻松灭了六。而它军主义的本质,又决定了它最终的命运。

当时的秦依靠军功制,把全体民绑在了帝这架战车上,这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一旦不能维持这种掠夺外敌来缓和内矛盾的体系,等待它的必然是迅速解体。

而以秦军功贵族们的庞大能量,和六初定的复杂形势,这一过程不是换个仁慈的皇帝就能阻止的:

一方面要缓和内部矛盾,放松对底层农奴的剥削。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庞大兵力以压制旧六反抗势力,同时要在北方应对草原民族的威胁,这是在有点为难封建时代的君王们。

既然秦灭六和帝解体不能逆转,那么后续刘邦的崛起也就必然到来。毕竟,在当时受过教育,又具备反抗精神的也就那么些人。以刘邦、项羽的能力,出头的概率是最大的。

有了以上的结论,剩下的就是验证想法了。这才有了之后藏区出走,以掩饰穿越行动的操作,而此次三之行就是一个试点。

按计划,他要通过大幅度的改变三剧情,进而引起后续历史事件的变动。然后再选择一篇后续章节进一步引导,直至书中世界科技发展的程度超出现实。

而马友买的这一版最后一章就是54运动。也就是说,他要让公元1919年左右的科技达到2050年左右的水平。

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因为科技的发展不像写小说,它有其内在的规律。马友就听过一个虚构的名词:“科学墙”。

大概意思是说,随着发明和应用侧科技的大发展。如果不能在基础科学上取得大突破,社会便会陷入一段科学发展的停滞期。

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苗头,人们在21世纪能享受到的科技成果,早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自从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能够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发明创造几乎没有:你要说互联网也算,我不反对。

作者有句话说的好:“不能改变世界的咸鱼不是个好主角。”

马友就是个想要把自己名字写到全世界教科书上的咸鱼。起码在他的自我认知中,只有牛顿、因斯坦这一类人才能配上他的逼格。

发现自己在醇酒美人中荒废了大把青春的马师幡然悔悟,决定抽出一半时间处理家大事:上午利用瞬移大法四处抓军阀,下午陪美人赏花游玩。至于晚上?当然是觉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