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里,绿苔幽幽。

韩昭负手走在小径上,不时驻足细看林间,时而蹙眉惊咦。他今日穿了身灰色棉袍,裹得厚实,不到半山腰双鬓的银发上沁出汗液,熠熠闪光。

“父亲,前边有处平台,请父亲去那儿歇息片刻。”韩毅之提着长剑从石阶上快速跑来,指着山林高处道。

韩昭捶了捶湿寒老腿,既是早间出行,又在林间穿梭,秋露浸湿棉袍,侵入骨髓,每走一步,膝关节“咔咔”闹腾。

“也罢,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走,”韩昭转身看向单白舟,笑道:“白舟,这人呐,不服老不行。”

单白舟同样棉衣裹身,每年八月,剑阁早入秋,冷风瑟瑟,白露凝霜,他回道:“大将军,以您的身子骨,二十来岁的壮小伙都比不上。”

“哈哈,还是白舟会说话。”

几人很快行至平台,从此地往山下看去,附近村镇尽入眼底。

“父亲,在沿途找到了这个。”韩毅之奉上一块破布。

韩昭只是随意一瞥,道:“这是帝都大郢禁军内甲上缝制的东西,看来昨夜大火与禁军有关。”

单白舟霎时冷汗涔涔,帝都禁军居然千里迢迢深入蜀地,并出现在剑阁境内,他这剑阁都护却闻不到一点风声,到底是上头有意封锁了消息,还是说连他们也不清楚此事?

他不会质疑韩昭的眼光,就如同十年前他不会多加过问韩昭挥剑指向哪一队兵马。

统帅有统帅独特的考虑和视野,底下兵士要想活命,唯有依令行事,最多是祈祷统领自己将帅“靠谱”一些,不会指挥他们干傻事。

这也是士兵们有时打完一场战役后,却不知自己打败的是哪家军队的原因。

“父亲,老湘西和老酒鬼还传来消息,说是山上有几处未被烧尽的断梁、土壁,以及被烧成黑炭的牲畜,但是没有一个活人。”

“昨夜大火实在蹊跷,虽说秋夜天干物燥,稍有疾风劲火便可引燃山林大火,但这山上既然还有人住,他们不可能不想办法救火。”韩昭缓缓说道。

“一路走来,石阶上脚印零乱不堪,沿途青苔、树皮树枝、野草野花都像是被数量庞大的人员踩踏过。”

韩毅之拄剑蹲下,用手指抹了抹地上的泥印,接着说道:“况且,这些靴印聚而不散,踏地深沉,一看就是皮制靴底,且是训练有素的人员留下的。”

韩昭道:“不用再多想了,老夫虽未登顶,却也大致猜得出此次行动至少出动了三千禁军。”

“三千禁军!”单白舟脚底一软,靠扶在平台石栏上才勉强站稳,“大将军,宿卫帝都的禁军总共一万两千人,您是说这座小山上昨夜有三千禁军?不可能,不可能!”

“呵,谁知道呢,也许这个胆大的统帅真敢调走三千皇城禁军来到千里之外……放焰火。”韩昭观览着眼前翠绿,随口说道。

“大将军,此事万万不能儿戏。”单白舟眼皮直跳,十年前他跟着韩家军征战的时候,韩昭每次都是站在高台上举剑高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将士踏北燕”,这等跑到千里之外放焰火的“俏皮话”,他只在青红绣楼里听过。

“对了,如今统帅禁军的人是谁?”韩昭忽然问。

“应当是虎王欧阳昊宇。”

“虎王?”

单白舟回道:“邱战在原来四虎将之上又增添三虎,并立欧阳昊宇为七虎之首,谓之虎王!”

十年前,大郢城东,宣水桥畔

“先生,此次离都何日再归?”青年男子一袭白衣,抱拳于桥头躬身询问。

马车只有一辆,破旧、低调,除了这特意送行的青年,大郢城中数百万人不知车上坐着的是大将军韩昭。

韩昭换了身宽松的绸缎,从马车中探出个脑袋,看了看青年,如同与子侄般闲聊地回答道:“还没想好。倒是你小子,私自从军营里跑出来,不怕邱战赏你鞭子?”

“昊宇向邱将军请了一日病例。”青年男子见韩昭探头出来,愈发恭谦。

“行了行了,老夫此次离都又不是得老死在外边,你这一身白衣一匹白马,额头上还绑了一圈白丝带,旁人见了以为你是为谁送终呢。”

“他们不敢,”欧阳昊宇弯着腰说道:“昨日陛下赐昊宇从三品虎骑卫上将军,封地万亩。”

韩昭道:“二十三岁的从三品上将军?好小子!再过十年,南楚国执掌帅印的必定是你!”

欧阳昊宇愣了愣,缓缓挺起腰肢,他直视着韩昭,问道:“大将军此言……是真心之语?”

“嘿,昊宇小子,老夫还骗你不成?”韩昭冲他瞪眼。

欧阳昊宇笑道:“曾在先生帐下任行军主簿。常听先生鼓眼怒骂底下将尉道‘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勿要做榆木脑袋’,不知先生所谓虚实是否用在此处?”

韩昭放下帘子,让车夫立即赶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