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秦家庄子就忙活起来。

在叔叔的指挥下,运往山上的货全部打包完毕,就等着开拔。

赵二来给自己当伴读,这是秦欢没想到事情,哪怕小说也不敢这样写啊。

偏偏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就在昨天,他追着母亲管家还有叔叔问了不下百遍,秦家的依仗到底是什么。

结果所有人像是商量好的一样,闭口不谈。

问急了,人家就要动武,没办法,秦欢只能装作不关心算了。

后来他也想明白,家里有了厉害的背景,还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他非常清楚,过完年,还有四年的时间,后周就会被赵大给取代了。

这个问题不难分析。

母亲的后台,应该是跟后周有某种关系。

如果,如果说后周倒台了,那……。

我艹,想明白这些后,秦欢吓得真想早点躲到海外去。

算了,算了,还是自力更生吧。

带着复杂的情绪,在猴子左一句右一句的吵叫声中,秦欢开始了第一次远行之旅。

乌鸦把赵二送到秦家,便离开了,好像听管家说,光头昨天狠狠的抽了乌鸦一顿。

秦欢也没弄明白,怎么祥叔成了百事通,还专门喜欢蹲墙根偷听?

人家光头自己家的事,他怎么知道的呢。

队伍走了没一会,光头骑着一匹枣红马,大摇大摆的跟了上来。

观察了一圈后,发现队伍中多了个读书人,光头走上前去便聊开了。

几句寒暄之后,两人便熟络起来。

秦欢往后看了眼,不禁的摇摇头。

前段时间光头还在问自己为何讨厌读书人。

如今答案的正主就在他面前了,他们两居然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相谈甚欢。

这特么的上哪说理去啊。

好在光头以为秦欢他们是出门远游,这才跟了上来。

得知队伍的目的地是吐蕃附近时,老头顿时没了兴趣。

没别的,他六十多岁的人了,即便是习武之人,也经不起长途跋涉的折腾。

然后在赵二的遗憾声中,光头骑着马折回庄子上。

赵二就不一样了,上头的旨意说的他要做秦欢的伴读,虽然临时的代课老师——光头,不再去吐蕃。

但是不代表他这个伴读也可以不用去啊。

如果他不去,那就是违抗圣命。

在无奈和担忧的情绪中,赵二最终还是跟在队伍后面。

从猴子口中,秦欢才算得知,叔叔们的山头居然在兴元府(汉中)附近。

沿着大江逆流而上,先要达到夔州,再从夔州北上直达兴元府。

进入夔州,便到了蜀国地界上,一路上的难民也多了起来。

在整个五代十国末期,蜀国偏安一隅,算得上是稍稍富裕的国家。

要不然孟昶哪来的实力花天酒地,不理朝政。

即便是富裕点的蜀国,其实也完全好不到哪里去。

三三两两的难民,动作麻木,眼神空洞的走在路上,看得秦欢头皮发麻。

若不是队伍中有叔叔安排的几十人护送。

说不定这些饿急了的难民,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来。

见到这样的场景,所有人的心情都不好,连之前还很有新鲜感的赵二,都没心思再说话。

出了夔州往北上,情况更加惨烈。

逃难的男女老少,几乎见到他们,就要往队伍中扑。

还好大部分货物叔叔已经让私盐贩子充当快递员,先行一步。

他们这群人最多带了些路上的口粮和必需品。

难民们见着刀子还知道避让,但在秦欢严令不能动手杀人后,这似乎让尾随在后面的难民摸出了门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