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开始卷起来了!

有人说,“没有外部竞争的压力,消费者就成不了上帝!”

这话真没错,商业上的好多事,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需要声明的是,在1988年的开端,京城先卷起来的可不是高档服装业,而是刚刚才发育没多久的现代快餐业。

已经过去的1987年,绝对称得上是京城现代快餐业启蒙的一个标志性年份。

因为除了这一年11月份在前门大街出现了第一家卖炸鸡的美式快餐店肯塔基之外。

一个月之后,在京城的东四西大街还出现了一家牛肉面连锁店,打出了“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的招牌。

这两家经营内容上完全不同的快餐店,虽然一个是主打纯西式的炸鸡快餐,另一个是主打中式的饮食方式。

但共同点,是他们都冠以“美国”这样字眼来招揽顾客。

而且同样以明快色调的招牌,简约的装修风格,以及先排队点餐,再回坐位就餐的用餐模式,把自己和传统的中式小吃店,甚至是义利快餐这样的港式快餐店区别开来。

所以对于大部分没有去过美国,甚至可以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机会踏上美国国土的人来说,他们对美国梦的幻想全都投入在了这一份炸鸡和这一碗面里。

说白了,对美式快餐趋之若鹜的华夏老百姓来说,他们所买到的其实并非只是一份普通的快餐,而是他们对美国的好奇和幻想。

于是这些原本味道和材料都很普通的食物,自然就能因为顾客的这种美好情感而产生一种神圣的光环,从而卖出高价来,轻而易举把他们的血汗钱赚走。

尤其是那个卖牛肉面的,根本就是个纯粹搞噱头的假品牌,在美国压根就没有这么个买卖。

人家肯塔基好歹还真是来自美国的大企业,虽然心黑,可毕竟是真正的舶来品,食品配料和一些设备、用品确实都是从国外进口。

可那牛肉面算什么?

除了一个噱头,没有任何东西能和美国挂钩。

无论味道还是烹饪水平,别说跟咱们正宗的兰州牛肉面没法比,就是跟同样的赝品,由咱们本土创造的“兰州拉面”也没法比。

但价格却直追肯塔基七块三的单人套餐,居然敢卖六块一碗。

就说这刀磨的有多块吧!

这胆儿肥不肥?

这事儿要说起来,简直就像若干年后在东华门夜市出现三十块钱一份的“正宗老京城三明治”那样割裂。

可惜不知就里的群众太多,好多人全无分辨能力,还真以为美国加州的人民爱吃牛肉面呢。

宁可花一斤半酱牛肉的钱,去吃那碗只有一小段香菜,四五块牛肉,泡在酱油汤里的二两面条,就是为了想体验体验美国人爱吃的牛肉面和咱们本地的有什么区别。

这让无良商家发了大财,八十个餐位,一天要接待三千多名顾客,最忙时单日翻台30多次。

结果十个人里有九个美国梦碎,大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赚到的血汗钱被诓走,也只能背后寻思一句“加州人根本不懂下面”,用“吃亏上当就一回”来自我宽慰。

其他的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这两家依靠京城人猎奇心理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快餐店,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就差不多到头了。

因为随着新一年的到来,一家名为“姜饼人”的西式快餐店在京城开业了。

这个品牌主打平价,价格低的就不像话。

而且“出生”就是连锁模式,甚至在京城的各大闹市区一开就是五家。

这件事简直就像是花果山头的神石炸裂,蹦出了一个注定要大闹天宫的窜天猴儿似的。

简直让正在享受暴利快乐的炸鸡大王的和牛肉面大王目瞪口呆,没法活了。

不用说,这种原本就不应该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的咄咄怪事,幕后的操手就是隐形的京城首富宁卫民。

而这个突然出现,一下子就搅乱了京城快餐格局的“姜饼人”快餐店,就是他和他的“美国表哥”沈存几乎策划了将近一年的买卖。

只是之前总是因为各种意外,总是好事多磨,一拖再拖罢了。

而这次,才终于是水到渠成,修成正果,开门营业了。

至于为什么宁卫民会给快餐店取这么一个名字?

主要还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姜饼人所代表的各种美好象征寓意,特别符合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特殊情结。

姜饼人可不仅仅只是一种圣诞食品,它更是一种不分国界,流传甚广,具有标志性的西方文化符号。

围绕着姜饼人,有许多有意思的传说故事。

比如说,对于圣诞节里做姜饼人的传统,据说源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某次突发奇想,命令点心师把姜饼造成宾客模样。

但出于浪漫的情怀,很多人都相信姜饼人的流行来自于一对因为战争而分开的恋人,年老后担心对方找不到自己,便在自己的村庄里出售对方模样的姜饼人。

此外,圣诞姜饼人还有专属于自己的传统故事。

“the gingerbread man”出自格林童话,在整个西方世界,无论男女老少,人尽皆知。

这个故事讲述的一只刚烤好的姜饼小人为了避免被吃的命运,从烤箱里逃出来,一路狂奔,躲过了老爷爷和老奶奶,猪,牛,马,最后在过河时,被狡猾的狐狸欺骗还是被吃掉了。

而且在这个故事里,姜饼小人在逃亡过程中,一直都在唱一句话。

“run,run, as fast as you can. you can'tcatch me, i'm the gingerbread man。”

所以“姜饼人”就有了特别的寓意,一直被用来形容那种单纯又勇往直前的人。

就像另一首歌的歌词“bigger than gingerbread man's vitality“想要表达的那样,基本上,就等同于网络时代我们所说的“比打不死的小强还具有生命力”的意思。

那么由此可知,通过姜饼人能够展开的文化内容,是异常丰富的。

毋庸置疑,这么个小东西具有无可限量的文化延展性和相当宽泛的文化包容性。

无论是情人节,复活节,儿童节,万圣节,圣诞节,还是新年,甚至是华夏传统节日,今后都很方便来策划主题活动。

而且由于姜饼人是大多西方国家都共通文化常识,并不不拘泥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那么宁卫民也大可以从整个西方世界饮食中挑选适合预制菜的知名美食,用于为餐厅开发新品,毫不违和。

还有姜饼人可爱的形象已经相当成熟,本身就亲和讨喜,早就是西方家喻户晓,孩子们最喜欢的童话形象。

那么以之作为一个品牌象征,无论哪儿的人,无论大人孩子,肯定都会喜欢。

这种必然的效果,根本就无需再论证。

甚至周边产品都很好设计,如果有机会配合影视行业和动漫行业,完全有可能打造成一个知名ip。

所以听了宁卫民的充分阐述之后,对于这个充满了无限商业可能,后劲十足的名字,不但沈存欣然同意,点头认可。

就是康术德和江念芸也都纷纷赞许,认为再适当不过了。

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他们就没想过一个快餐厅还有这样的玩儿法。

哪怕他们也得承认,像过去吉士林,法国面包房,拮英番菜馆什么的称谓,放在如今显然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

1988年1月30日,周六,这一天就是京城五家“姜饼人”隆重开业的好日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