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整个乱了,因为三国联盟的使者递来的一封求和书。
怎么说呢?
这封议和书写的实在是文采飞扬胡言乱语,不仅丝毫没有想要议和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让大金主动乞降。
这对一个百年大国来说实在是有失身价,并且合约上的条款与丧权辱国也没什么么不同,可若是不答应,刚刚稳定下来的政权又难免再次受挫,议和的确有所损失,但是若是拒绝了人家,对方一鼓作气的打过来,以大金此时的国情国力,恐也很难抵挡得住。
朝堂上的大臣迅速分为了三波,按下葫芦浮起瓢,忙得有人“不亦乐乎”。
备受推崇的一派自然是魏丞相一派,魏丞相因病休假期间他们备受打压,此时正憋了一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而现在魏枭东山再起,他们这些人趁着这个兵荒马乱的时期当然要力挺自家老师,极力宣扬:签条约议和。
而有人却不这么想,比如姚提督和尚书一行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尤其是姚有武,是他拼命奉旨束守关口,与萧弦瑈一战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两方战争的结果不应该归于军队,而应归咎于武器,是他们妄自菲薄了这么长时间,一直以大金是“天朝大国”自居而导致夜郎自大。不能重视到邻国的发展状况,又加上武官备受欺压导致边关松散,缺少了应有的常识练习。
姚有武认为有借有得,既然已经知道了幕后的主使是北洋人,那么不如表面上去与北洋协约,打消三国对北洋的信任度,然后再暗中与三国商讨趁机北伐,先做掉实力最强的那一个,避免它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姚有武他们推崇拒绝议和的条款,而应该重新制作规则攻打北洋。
最消极的只有极少数人,在京师失陷的时候大约有近半的文臣命丧敌手,这些大臣大约是被吓破了胆,居然秉持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既不主张也不反对,估计就是等着国破那日自己在谋个新职,以此来免灾。
姚提督最看不起这样的人,每每听见了如下言论便要狠狠啐上一口,恨不能扯着人家的耳朵像个疯狗似的咆哮。
……
双方还在紧张议和当中,而江南这边萧弦瑈已经归位,正思索着如何使局势翻转。
姚有武之类人的提倡的确有他的主张,可是他也不很确定北洋人究竟想要什么,按理说北洋距大金路途遥远,他做他们那边的霸主,大金做这中原的主人是一件完全不冲突的事情,两国属于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可北洋却这样一反常态,全力支持三国讨伐,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吸引着他们的地方?
萧弦瑈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时候李小可已经在宫文璟和张民的陪同下暗中回到巴荻族了,仓促之间还没有传给萧弦瑈任何消息,萧弦瑈连李小可这边的情况也把握不住了。
一时间所有的线索联系中断,本来被萧弦瑈铺好的一只网就这么埋没进了渺无音讯的深海里,超乎自己能力范围的无助感裹挟了萧弦瑈整个身心。
好愁。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