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等,倒是先等到了益州传来的重大消息:曹操为刘瑁的假投降迷惑,被带入埋伏,蜀军前后夹击,曹军大败。刘循于是长驱直入,收复诸多失地,并将曹军压缩到一隅。与此同时,汉中张鲁出兵袭扰曹军后方,曹操腹背受敌,几陷绝境。
孔明一听这个消息就去见刘备,认为曹操走投无路,刘循容不下他,往常只有出川投奔一方势力,现在赤壁大战刘项联军急缺兵力,曹操如果不傻就会直接来赤壁,以一路诸侯的身份加入到联军阵营。刘备从前被曹操弄得挺惨,有心理阴影,一听曹操落魄了,心里高兴,脸上却露出惋惜之色。他的思路也开阔起来,想着曹操来了,孙吴还在隔岸观火,是不是把孙家拉下水?
“正是如此。”孔明表示肯定,“先时林宁屈尊降贵,以顺吴王,兼之割合肥,慢吴国文武之心,故至今日,吴王犹不举兵,中了林宁之计。林宁胸怀鸿志,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算准了吴王和吴国士众的反应,真一世人杰也。然今时不同往日,北军拥众数十万,曹操已败,西蜀、汉中心皆向晋,只待束手而降江湖之间,唯吴王中立,不免心怀恐惧,又周郎主战。当其时,主公再派使者,与吴王陈述利害,涉及自身危亡,吴王当举全国之兵以利盟好。若吴军陈兵淮南,则赤壁北军不敢全力南下,我联军便多了一分胜算。”
刘备深以为然:“好,我这就派孙公祐重作冯妇,马季常为副,再赴江东。”
“不可,吴王是否西向干系甚大,请主公允亮东行,以公祐为副,权且一试。”孔明决定亲自上阵。
刘备为难道:“没有先生在身边,我这里遇上事了没商量的人,不如请蒋公琰代替先生如何?”
孔明摇头道:“若想说服吴王,非普通说客可为,亮去或有可能,其他人却不行。亮不在之时,自有蒋公琰为主公出谋划策,蒋公琰有相才,主公宜大用。”
刘备这才勉强同意。
临走之前孔明又提到关羽的问题:“云长傲慢,待人接物难免疏失,主公还需劝一劝。林宁用兵如神,以云长性情,过于激烈,只怕为贼所趁。”
刘备当然知道自己二弟的性格,肃容道:“军师且去,我这里记下了。”
诸葛亮走后,刘备果真找关羽谈了几次,有没有效果不知道,反正当面关云长是答应的好好的。
就在这个时刻,数千晋军趁夜渡江,以庞德领军,奇袭夺回了武昌。
武昌卡着江东进入赤壁的上游入口,幸好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过了武昌,不然他连吴国的边境都摸不着就得回来。而在武昌失守后,关羽主动请缨,要会一会敢于孤军深入的庞德。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关羽记仇,当初袭夺江陵失败,他被困在江北做了一个多月的野人,连爱马都因为最后突围给杀了。结果到了江边还被庞德拦住,要不是运气好援军及时赶到,关羽就成了庞德的阶下囚,这仇要是不报,他以后就抬不起头!
项庄无可无不可,表示会派水师控制武昌江域,为友军提供必要支援,以及阻拦来自江北的攻援。刘备则拨给关羽一万多人,以赵云为副,再三嘱咐小心谨慎后,这才让他去了武昌。
在这期间又有数千晋军渡江,加上原有的兵力,庞德手中也有一万多人了。他没有龟缩在城里,各派三千人在城外的两处险要地段驻扎,互为犄角。他自己就在其中一处坐镇,城防则交给副将吕岱,还有林宁派到军中的郎中邓芝辅佐,算得上强强联合。
按资历,吕岱并不比庞德差,这次分兵却做了庞德的副手,这是一种极大的信任。庞德很为晋王的恢宏气度而感动,发誓要守住武昌,进而在侧翼对赤壁战场造成威胁。
关羽和庞德,他们自己不知道,这是他们宿命的相遇和对决。无论林宁的横空出世对历史轨迹造成了多大影响,终究还是将两人推到了战场上的你死我活。
这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会战已经吸引了太多目光,主力之间的对决还没有展开,枝节上的“修剪”却日渐繁忙。
尤其是益州方面的动向。
当曹军大败的消息传遍大汉地界时,曹操却没有想象中的落魄。面对咄咄逼人地蜀军,以及在背后虎视眈眈地汉中军,曹操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没人能够预测到。
曹军败北,几无再战之力,蜀军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无论是智者如诸葛孔明,还是理智如晋王林宁,都认为曹操的选择只有出川逃命,赶到赤壁加入联军,不然向南向北都是死路一条。
曹操如果是那么容易揣度的人物,他就不是名流千古的乱世之奸雄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