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
赵云抵达许昌城。
与常山真定、幽州易京截然不同。
许昌的老百姓面色红润、精气饱满。
一个个看起来都很健康,没有乱世之民的愁苦之色。
老百姓生存状态就是一面镜子,反应当地的生存环境,只有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老百姓才会呈现出这种状态。
不过。
有一点。
赵云有些耿耿于怀。
许昌城郊大量建筑在修建。
光目测就动用了三四万的劳动力。
如今世道艰难,如此大兴土木,是否有些不妥?
赵云虽然没说。
曹羿却仿佛洞悉人心。
第一时间观察到了赵云的想法。
“子龙所看见的,绝非个人享乐的行宫、园林。”
曹昂手一指。
“这近处快要完工的是水泥厂和砖窑场。”
“那远处则是丞相规划的蒸汽动力工业园。”
“此外,视线之外,有大棚种植园、钢铁冶炼工厂等等。”
“以建成以后,无不是造福许昌百姓、乃至天下苍生的好东西。”
曹羿说完。
他又具体介绍一下。
特别说明一些相关名词。
赵云对水泥、蒸汽机非常惊讶。
“丞相能发明出这种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另外,子龙可知这些劳作的工人从何而来?”
赵云首先想到的是徭役,但仔细观察又不太像,毕竟徭役都是强迫劳动,意味着自己生计生活受到影响,可看这些青壮一个个都很积极。
“在下不知,还请指教。”
“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淮南饥荒的灾民。”
“什么?竟是饥民!”
曹羿解释说:“丞相救灾并非盲目开仓散粮,而是选择以工代赈,给予老百姓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老百姓通过工作得以生存、度过饥荒。”
“光淮南就有灾民数十万。”
“若无丞相出手,淮南早已变成饿殍遍地的人间地狱了。”
“现在数十万灾民几乎都得到妥善安置,从兴修水利、再到开荒采矿,从修路到修工厂,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既让灾民得以生存,又造福地方、福泽他人。”
赵云由衷道:“好!”
一味开仓散粮,消耗大不说,效果也不好。
此举能避免灾民坐吃山空、避免懒惰依赖情绪形成,还利国利民。
灾民有口饭吃就感恩戴德,让丞相救灾之举享誉天下,又借机得到大量廉价劳力,从而完善基础建设,此举实在是有大智慧。
不过。
说的轻松。
做起来太难。
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粮食给百姓吃。
一方面要能给百姓提供足够的工作单位。
哪有这么容易?
“曹丞相早年就未雨绸缪,从西域引进高产的奇特粮食、精心培育、耐心繁殖,最终在这关键时刻发挥大用。”
曹羿又将土豆、红薯的故事述说了一遍。
他早在数年前。
就在准备了吗?
“难怪能做到这种地步!”
赵云产生了一种心悦诚服之感。
如若不是一个心怀苍生的仁德之人。
他又怎么可能会做这种虚无缥缈、回报又不确定的事?
两人乘坐马车进城,赵云发现与其他城市,坑坑洼洼的街道不同,许昌主干道已经铺水泥。
整洁、平坦。
马车行驶没半点颠簸。
城中老旧危房,都被拆迁了,正兴修水泥房。
水泥房坚固结实、不容易漏水,更加整齐美观。
“丞相不仅体恤民情,为百姓翻修房屋,更注重教育。”
曹羿指着一栋大型建筑说:“子龙你看,这是丞相出资出工建的学院,未来能聚集千余学童,不论出生贵贱,皆能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
乃圣君典范!
自古以来,有谁能做到?
雄才伟略的秦皇汉武也不行。
无论商周,还是秦汉,能接受教育的,几乎都是层人士。
丞相建设如此大的学院。
是企图将教学规模化、流水化。
这是想将教育推行到每一个阶层吗?
赵云看到这心情难以平复,深深地看了一眼水泥打造的学校,他知道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会成为无数人改变命运的地方。
不用考虑了。
一路所闻所见。
即使没来得及见过面。
他相信这次选择不会错。
赵云此刻只想亲自拜见一下这位丞相大人。
“此刻丞相正在军营,我们就直接去军营拜见丞相吧!”
“也好!”
赵云对曹军同样感兴趣。
因为军队同样是一面镜子。
曹军将士风采是受主公能力所影响的。
若无良将,下无纪律,军队涣散,说明主公能力有限。
反之,主公不仅知人善用、而且驭下有方,这是很重要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