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溪这人,从小读书,别的本事没有,吵架的本事,那绝对一流。

未进京前,就常年混迹市井,与那些个大妈、老妪为伍。

进京当了官后,更是百乐坊的熟客,夜夜流连章台青楼,啥样的人没见过?

要说嘴贱,整个后昭国恐怕都无人能出其右。

就拿眼下的兵部尚书来说,前脚刚说完,后脚就被怼得脸皮通红,恨不得直接扔了官印,告老还乡躲被窝去。

让本官这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家风尘仆仆的上前线,这是人说的话?

还几万大军,不知道朝廷现在,连守卫皇城的禁军都他娘的派出去了?

只要那诸葛凌风带上个几十人,此时杀进宫中,大家都得玩完。

我这兵部尚书,干的可是把脑袋拴裤腰带上的买卖。

朝堂上的官员们,本就和刘溪不对付。第一天见面,就互喷过口水,吵过架。此时见兵部尚书被怼,都赶紧出来帮腔。

说大行令非后昭国人,哪懂后昭国之事?以当前的形势,地方官员在洪州与朝廷之间摇摆不定。即便有叛乱的心思,也是正常的。

那黎州都督朱允才,自从诸葛凌风造反后,就始终拖病不出家门,朝廷几次召见拒不领命,更看不到其余官员入京。这等极可能有二心的地方官,不可不察。

“陛下,臣以为,大行令之言,指桑骂槐,分明是在挑拨臣等与陛下的关系。正如荀阁老所言,黎州都督对朝廷若无二心,又为何拒不出兵与朝廷一同讨伐叛党?不是臣信不过荀阁老,实在是人心善变,不得不防。兵部的提议,并无过错,望陛下明鉴。”

“方大人说的有理,臣亦赞同兵部之提议。”

“臣等附议。”

几个老臣和六部主官全都同意派人下黎州监察,其余官员也纷纷跟着附议。在场之人,唯一没说话的,就只有紧闭双眸的荀忠义。

这些官员所言,自然是有道理的。无论黎州方面有无二心,都督朱允才不愿意相助朝廷平叛,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等和稀泥的做法,被京官们所痛恨,无可厚非。

朝廷要是打败了,他们这些京官就算不掉脑袋,这抄家流放肯定是逃不掉的。而各州的地方官,却只要扯开嗓子一喊,恭迎新帝登基,搞不好还有扶龙之功。

这一来二去的落差,是个人都受不了。

刘溪如何会不明白这些朝臣的心思?可在他看来,你后昭就这点家底,全拉到前线去了,都拿人家洪州没有办法。甚至还加上了自己带来的两大外罡境高手,这才勉强打个平手。

家里都他娘穷得揭不开锅了,还想出门耀武扬威?

一个弄不好,死了都没人收尸。

“哼,派人下去监察?我还是同样的问题,派谁去?黎州都督手握重兵,你们有什么?靠一张嘴,人家就会听你的?朝廷势弱,就该老老实实窝着,说不定还有奇迹降临。”

等群臣说完,刘溪才冷声笑了起来。刘运见状,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说的好像都有道理。

“奇迹?大行令是在说笑吗?治理国家靠的是君臣勤勉,不是烧香拜佛就有用的。大行令若无良策,还是别开口的好,以免让人贻笑大方。”兵部尚书脸色不善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