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就暂且入乡随俗,过年就先吃羊肉和鸡鸭鱼肉吧。

其实这样生活也是挺不错的,生活总要慢慢的来,需要逐步的改变,只要一直这么坚持下去,他相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

这段时间,造纸作坊里边造出来的纸张不是太多,张济安弄了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全部染成了红色。

没错,过节了,春联总得有的。

以前大唐过年没有对联,但是那是以前,张济安觉得,既然他来了,多少总得有点改变,要不然咱这不是白穿越了吗?

大唐依然不大流行对联,尽管这东西在之前,张济安搬家的时候张贴过一次,并且爱好文化的老李皇帝给自己的皇宫里边也贴过一些,但是依旧没有流行起来。

尤其是在民间,他们距离这些东西还是比较遥远的。在他们看来纸张是非常昂贵的东西,而且还要在上面写上一些有文采的句子,而且还要有一笔好字,这些都很不容易。

一方面要能够买得起纸,另一方面还要有文化,要不然这对联真的好弄。

不像现在用的桃符,只要拿着斧子找到桃树,随便砍半截桃树的枝条,拿刀子削了两下,就可以挂在门上了。

简单,高效,低成本,制作起来也相当容易,非常符合民间的要求。

但是张济安觉得,自己有必要将对联这东西流行起来。毕竟,现在的大唐,文化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由于老李皇帝重视文化,所以朝廷里边的大臣们,包括原来那些武将出身的家伙,也都开始重视文化来了。

就连程咬金,整天在嘴上挂着的一句话就是,我也是读书人。

尽管大家不会承认他的读书人的身份,但是这并不影响老程以读书人的身份自嗨。

而且,由于科举制度的原因,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一些进入官僚集团的希望。

没错,科举制度之所以经久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它激发了许多人内心的希望。科举制度的产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官僚集团,也使得人们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了一种可能,所以它才会被天下所有的老百姓和读书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支持。

这个时候的科举,虽然和后世比起来依然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后来的四级考试制度,而且考试的门类也比较繁多,考试的方式也没有固定。

但是这些也有它的优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选举各个方面的人才,可以让更多的人进入官场,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身份。

科举制度似乎是拥有支持者最多的一种制度了。

既然看到了希望,那么读书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大唐这么多的读书人,怎么可能会缺少编撰和书写对联的人呢?

在这之前,要让对联流行起来的确不容易,一是没有可以胜任这个工作的大量的人才,二是纸张太昂贵了。

而现在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缺少的只是一个引领,带动问题。

再说了,写对联又花不了太多的纸张,甚至可以将对联的规格弄的小一点。

当然,即便是再小,也要比桃符大得多,一个桃符,也就巴掌大小一样。

对联再怎么弄,也要比桃符看起来大气的多,而且,鲜艳的红色,有文采的内容,漂亮的书法,怎么看都带着浓郁的文化色彩。

在这样一个对文化充满着追求和热情的时代,对联不火,天理难容!

但是,怎么样推广起来还是一个问题。

张济安自己写的那臭字,显然是无法上演的,尤其是大唐朝廷里边,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比比皆是。

且不说岑文本褚遂良这些人,单单是老李皇帝自己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书法家。

张济安自己对于书法的好坏没有什么判断,但是就凭着过了一千多年之后,这些人的书法还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就可见一斑了。

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

他在想,是不是先请那几位大家,给皇宫里边写几幅,他相信那些家伙一定会乐意于做这件事情的。

说不定他们顺便还会给自己也写一些。

一旦皇宫里面流行起来,在有一部分大臣家里流行起来,估计很快,整个长安都会流行对联的。

距离过年还有将近一个月,大家应该不会介意提前进入过年的节奏。

到那时候,红纸可以适当的涨一下价了,虽然这个生意看起来似乎是利润很薄,但是他架不住可以走量啊。

而且顺便还可以弄几副收藏价值颇高的书法作品。

想到这里,他觉得贞观年间虽然没有几个特别有名的诗人,但是书画艺术却还是有很多牛人在的。

展子虔、吴道子、阎立德、阎立本这些人的绘画作品,是不是也应该收藏一些?也许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很多年之后,是不是靠着这些画,也能够让子孙后代衣食无忧?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