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禅让之礼,是最和平的交接权利的方式,远远比父子相残,兄弟夺位,要强得多得多。
大明王朝能够迎来这样一件盛事,可以说是,最大的盛事。
它完全可以避免流血纷争也最大程度的减少国力的损耗,这是王朝的幸事,这是百姓的福气。
但明白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老皇帝已经支撑不下去的原因。
只有他个人身体上的原因,也有这外部的原因。
当今天下的大明其实已经内忧外患已经很严重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正在蠢蠢欲动,随时可能大举南下。
建真女奴,更是在前不久,占据了整个辽阳,大明在整个山海关外,只剩下了一座宁远孤城。
而大明的内部,也是天灾不断,秦楚之地,连逢大旱三年,南方却水涝成灾。
饥民遍地,饿殍于荒野,而向来,一向是朝廷税赋重地的东南地区,又频遭水灾。
这仗要是打的,失地也得收复,灾民还须安抚,然而这一切都需要银子。
可这赋税还不能加,天下百姓,已经活得很艰难了,丰年之时,到了税赋以后,也只不过刚刚能够糊口,勉强生存下去。
即使是这样,土地里刨挖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交税,在南方,农余时间还得打些鱼,才摘一些莲藕,才能勉强凑齐朝廷的税赋。
在北方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往往风调雨顺的年景,土地里面刨挖的那点粮食,也刚刚够交税,农余时间,得干点闲活,才能够勉强糊口。
然而这几年,北方有频遭大旱,税赋却有增无减。
本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天下财富就那么多,逢这灾年,国库又空虚,还得打仗,钱又从哪里来?
军费居高不下,也没有办法降,边关士兵,拿命在拼,总不能不给人家发饷银。
可是北方已经连旱三年,土地已经颗粒无收,拿什么交税?
别说交税了,如此年景之下,国库还得拿出钱来,救济灾民,可是加上今年已经连旱三年了,连续三年都得倒贴钱。
而今的国库,已经是寅吃卯粮,老皇帝留下了巨大的亏空。
三秦之地的灾民,已经有传闻说,饿得人吃开了树皮,山缝里的篷草,都被人摘干净了。
真不知道再不下雨,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一切都是在紧绷状态之下,好比一张弓,已经拉圆了,这要是再有一件随机的事件,哪怕就是一根稻草,可能这大厦的倾覆,就在瞬息之间。
你很难想象,老皇帝自继位以来,可以说是勤勤恳恳,完全效仿先祖,事必躬亲。
但就是如此勤政之下,把这个天下居然治理成这样。
可这能怪得了谁呢?
皇帝能不勤政吗?
哪个大臣又不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似乎谁也不能怪,非要怪的话,也只能怪这老天了。
翻遍史书你也找不到,有哪个地方能够连旱三年以上,更找不到,这边大旱,那边水涝,这样的情形,居然持续多年。
人常讲,人不可能倒霉一辈子!
可现实是,不要说人了,就连王朝倒霉起来,真的有可能倒霉到死。
这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两个字儿,银子。
只要有了银子,这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面对父亲留给自己的这个烂摊子,太子简直无可奈何。
这也是他一亲政以来,第一,查天下的府库,严惩贪官,最大程度的填补国库的亏空。
第二就是开放海禁了!
开源节流两项,功夫都做足了,就看执行他这政策的两方人选,能否把这两个差事办好。
可以说,这就是拯救大明的一剂良方,也是唯一的办法。
这一天特意选择黄道吉日,刚好选到了重阳节,又称遗老节,登高节。
在钦天监的禀报下,选择了即将黎明的时分,也贴合着新老交替,昼夜交替,意味着大明王朝,从此开始了新篇章。
早在戍时天还一团漆黑的时候,朝臣们,便已在端门等候了,以左太师,内阁次府,沈易先为首,带领着外朝官员,在礼部官员的监视下,穿戴齐整,气象肃然,一个个面容肃穆,手拿着象牙制的笏板,依次鱼贯而入。
其间,几个大汉将军,分立门庭左右,身上鲜明的盔甲,在月光下闪闪发出寒光。
一队队的锦衣卫,更是鲜衣怒马,手中的绣春刀,身上的飞鱼服,极为簇新,被熨得一丝折痕也没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