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统治者们一直沿袭的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内部经济的循环模式。

这就使得历朝历代的经济,完全可以依靠内循环实现自给自足,基本不需要外部经济的介入,历史上甚至一度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这种内循环式的经济模式,对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阻力,是以工业革命这种跃迁式的技术革新,没有任何的可能性发生在古代中国。

可以这么说,历代的王朝被内卷化给封印了。

统治者们重农抑商,坚持落后的农耕经济,当人口一旦实现大规模增长,粮食问题就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导致王朝不可避免的更新换代。然而新兴的封建王朝,在这种内卷化的封印之下,又会悲催的进入另一个死胡同。

如此原地踏步一般的循环往复,随着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还在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童话故事里时,西方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世界经济的重心转向了西方,我们已然被历史性的反超了。

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使我们的内卷化枷锁开始松动,我们开始觉醒,睁眼看世界,从而彻底跳出了内卷化的困境。

摆脱了内卷化的中国,仅用了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就再一次傲然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平视世界。

当然这些经济学原理,现在讲给云山先生是不合时宜的,老先生没有接触过经济学基础,应该理解不了如此高深的学问。

江辰只好顺着老先生的意思,陪着笑脸道:“先生高见,小生领教了,日后自当多去接触传统,少鼓捣一些奇淫技巧。”

“小郎君虚怀若谷,令老夫欣慰。”云山先生呵呵一笑道,“你正值人生大好芳华,天资也不俗,莫辜负了便是。”

老先生的言语里似有隐晦,江辰听出来了,恭敬点头道:“多谢先生教诲。”

心中却在暗忖,云山先生为何会莫名其妙的给自己指路,而且还是一条读书,求取功名的路。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他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条无比艰辛的路。

科举不同于高考,至少从难度上来说,完全碾压高考。

江辰在后世看过一个纪录片,其中讲了科举的录取率。古代的读书人少,但是生员数量至少也在六位数,少则二三十万,多则五六十万。

暐朝对文人极为友好,又经过了将近百年的发展,此时的生员数量应该可观。

假设全国考生有五十万,仅院试一关,就会阵亡九成多。剩下的不足五万人参加乡试,录取率不足百分之四,幸存下来的最多两千之数,这些就是举人。

下一关就是参加会试,应届和历届的举人齐聚一起,从六零后的老爷爷,到零零后的小鲜肉,各个年龄段的考神应有尽有。这些考生覆盖了至少十届乡试,数量汇总在一起,应该有一万之数。

会试的录取率低于百分之十,也就意味着一万举人之中,可以突围的大概千人左右。这些人就是贡士,有资格赴京参加殿试。

而殿试的录取率,在唐朝低的惊人,每一届殿试仅有一二十人的进士名额。

即使在后来的宋朝,起初每届也只有可怜的一二十人,后来慢慢的扩招,不过才二三百人。直到出了张元这个叛徒,才于仁宗年间实行了全部录取的政策。

想一想后世,国内两所顶级名校每年录取的考生人数,都接近八千……这个时代的科举,比死磕清北都难了很多的样子。

江辰在心里早就算过这方面的概率,对科举早已死心。

“先生说的是,我想假以时日,小生对那圣贤书,定会爱不释手的。”江辰不好驳了老先生的面子,故意发自真心的敷衍道。

“那便好。”云山先生颔首道,“你与老夫相处这几日,倒是挺投机,圣贤之书有钱难买,老夫送你一些书也无妨——来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