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大嫂,以后不要提李家的人和事了。我做的胭脂跟我那侄女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明白,明白,我以后不提了。”苗家大嫂心里说,你不就是怕李家知道了你偷了人家方子打上门来嘛,我懂。

......

契书办得很顺利,在衙门里正式上了档,文姜也安心了。

山洞她也找好了,离苗家不远不近,大小正好,能住下她跟长寿两个人不说,前期她在里面制作胭脂也没问题。

住处找好了,那么家具呢,粮食呢,这是个问题。

看来她要去趟镇上了。

苗家沟距离怀河镇很远,这天天没亮,苗家三哥就把娘俩送到了山脚下的李家村村头。这里几乎随时有去怀河镇的马车,一辆马车满人了就出发。

三哥想陪着她们一起去,但是文姜也不清楚今天是否有收获,何必浪费一个大劳力,便拒绝了。

不过苗三哥折返之前还是硬塞给了她20文钱,文姜推拒不过便收下了。

娘俩坐着李家村最早的一班马车,随着众人很快到了镇上。车上大多是这周边村子的人,自然也有李家村的。看他们异样的眼神,显然很清楚老李家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文姜懒得理会,抱着儿子闭目养神。

说是马车,实际上是拉车的都是骡子。一匹马二三十两银子,一匹骡子才多少钱,叫马车也就图个好听。

不过骡子跑的也很快,车夫把人在镇上的城门口放了下来,又调转车头,在这里等待,看回城能不能捎上几个。

文姜牵着长寿下了马车,交了进城的铜板。随后在镇上漫无目的的逛着,想着别的穿越女都是如何挣点快钱的。

镇上很繁华,街道两边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长寿很少来镇上,此时也有点小兴奋,被父族放弃的难过也褪去了不少。

文姜带着孩子转了好久,还别说,真给她找到一个来钱的法子。

通过这半天的摸索,文姜发现这怀河镇的繁华还真是超出想象。光是大点的茶楼就找到了至少六家,每间茶楼里都有说书先生在说书。

虽然身上总共就几十个铜板,文姜还是带着长寿挑了家人少的走了进去,花了10个铜板点了两杯大碗茶,找了个角落坐了下来。

这家茶楼穿着富贵的人不少,但是也有一些像她这样的平头老百姓。

不过说书先生在上面讲的热闹,下面认真听的却没几个。

文姜静下心来听了会儿,嗯,才子佳人的故事。按说这类故事在民间很受欢迎。可是听台下的客人们吐槽,同样的故事,这位先生已经讲了几百遍了,镇上的人都听了个七八回了。再好的故事也听腻了啊。

有人会说,不会让说书的换个故事讲嘛。可是其他故事也听过了啊。

那就让他讲新的,没听过的。

说书先生心说,我就会讲故事,不会写故事啊,我会的就这几个,术业有专攻,懂不懂。

我是说书的,不是写书的。

看,文姜发财的地方这就不来了。

她满肚子都是故事呢,写来换点钱应应急呗。

说干就干,一口气喝完碗里的茶水,文姜拉着长寿出了茶楼。

转悠了好大会儿,才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看起来随时要关门的书铺。

要说为啥放着满大街装修豪华的铺子不去,非要找这么个偏僻又小的店铺呢。

哎,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兜里总共就这么点铜板,去人家大书铺里,能买得到一支毛笔么。

果不其然,这家小书铺的老板尽管对文姜提出的买100张最便宜的黄纸,一支最便宜的毛笔的事嗤之以鼻,还是不情不愿的去给她找了出来。

最后文姜好说歹说,还让大胡子的老板给饶了一小块边角料的墨块。

有了纸张笔墨,文姜带着长寿找了个没什么人往来的胡同,搬了块石头当桌子,飞速的开始写起来。

故事现编是来不及的,只能拿来主义了。

文姜挑选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把官府在原著的基础上美化三分。官家是好的,只是下面有些不听话的贪官污吏逼得一百零八好汉上了梁山。

她可不想惹上麻烦。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姜写的很快,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就写完了前三章。这文抄公做的真爽,就是对不起施耐庵他老人家了。就这一次,文姜在心里保证道。

顾不得休息,文姜拉着长寿又来到了刚才的茶楼。中午时分,茶楼没几个人了,说书先生在靠窗的位置上喝茶。

长寿还没吃午饭,就出发前那一碗稀粥能顶什么事。孩子乖巧,跟着她一上午在镇上跑来跑去,也不喊累。

儿子,你再等会儿,一会儿娘有钱了给你买大包子。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