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们在外面聊八卦的时候,秦凡已经在包间里,见到了邵一夫。
邵一夫出生于1907年,现在已经76岁,看起来老的厉害。
但是精神很好。
秦凡甚至还知道,这么老了的邵一夫,起码还可以活30岁.
啧啧,百岁老人。
财富达到一定的程度,只要不是得了什么没救的疾病。
富豪们基本上都可以活得很久很久。
后世一大票有权有势的名人们,90多岁状态都很好。
托福于医学科技的发展,有钱人就是能比普通人,活得更久一些。
双方见面以后,并没什么寒暄。
秦凡更是直接开门见山,对邵一夫道:
“邵爵士,我想买你的邵氏院线。开个价吧!”
他的直接,就连见多识广,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邵一夫,都有点卡壳。
不是来谈院线联合,共同开发曰本发行渠道的吗?
怎么一上来,就想要买自己的院线?
这套路不对呀!
邵一夫的思维有些卡壳,秦凡没有,他头脑清醒。
因为他知道,邵一夫是有可能出售邵氏影业或者院线的!
平行时空中,邵氏电影也是在1985年正式停产,然后到90年代才继续断断续续,拍了一些现代片。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进入80年代以后,邵氏影业就开始快速衰落。
邵氏衰落的标志,不在其每年的产片数量减少。
恰恰相反,它今年的产片量暴增,仅上半年就生产了17部电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邵氏的电影上座率太低。每部电影上映不了几天就得提前落画。
而邵氏院线一个大摊子在那里放着,不放电影每天都得亏钱。
所以邵氏不得不增加影片产量,以满足自身院线的需求。
如此一来就造成一个恶心循环。
电影质量低劣,造成上座率低下。上座率降低,造成单部影片上映天数减少。
上映天数减少,就必须拍更多电影来弥补片源的稀缺。
而为了拍更多电影,就必然会减少单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制作成本减少之后就会导致电影质量下降。
这是一个死结,根本解开不开。
邵氏影业公司与邵氏院线公司,两家本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公司,现在却互相拖累,成为了彼此的包袱。
邵一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却对此一筹莫展。
平行时空,最后他也是回天乏术,直接停产。
后来还把邵氏院线卖掉,专心经营电视台。
和秦凡拍电影,是为了经营产业链,为了自己的未来财团不同。
邵一夫本人,应该是真的很喜欢电影的。
邵氏兄弟公司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邵一夫已经是个大富翁。
当时他都已经51岁了,仍旧亲自导演或监制影片。
等到邵一夫入股tvb时,已经60多岁了,可却天天吃住在片场指导工作。
这种做法,不是真心热爱的话,根本没人能做到。
无论是邵氏影业还是无线电视台,都是邵一夫的心血,他一个都无法舍弃。
不过现在电影这一块已经愈发不景气了。
加上小妾一个劲地吹枕边风,要发展电视台,使邵一夫不得不偏袒tvb这个小儿子,渐渐减少对邵氏影业这个大儿子的扶持和关注。
就有了现在这副样子。
邵一夫还在迟疑,秦凡已经从保镖严军手上,接过来一袋子文件。
“这是我让我们公司的,调查的邵氏电影一些商业情况。”他把文件递给邵一夫。
“上面显示,从81年年底开始,邵氏院线就持续亏损到现在!”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第3季度的时候。邵氏院线一个季度,就亏了400多万港币!”
“我知道邵爵士有钱。别说一个季度亏400万,就算是一个月亏400万,也大可亏得起。”
“但是生意就是生意。如今您又摆脱这个亏损生意的机会,我认为您应该考虑。”
他的话太直接了,让邵一夫平稳的脸色,有些不好起来。
邵一夫接过来秦凡递过来的文件夹,却没有打开。
因为不用打开,作为邵氏影业的老板,邵爵士自己知道自己的电影公司现在是什么情况。
邵氏电影内部,是有电影公司和院线公司之分的。
电影公司那边,还可以通过外埠票房把亏的钱赚回来。
毕竟这时候的东南亚和弯弯,完全是电影沙漠。
港岛人这边不爱看的故事影片,在这些地方,依然可以卖出不错的票房。
电影可以在外面回本,大势邵氏院线不行啊。
电影院就在那里,又不能到处挪着走。
院线公司亏的钱,却再无赚回来的可能。
邵氏院线公司最巅峰的时候,旗下一共有大大小小30多家电影院。
亏损好几年以后,去年到现在,邵氏的电影院就只剩下16家了。
16家电影院里,真正属于邵一夫的却只有11家,剩下的5家都是别人加盟的,而且是位于繁华路段的大型电影院。
那5家大型电影院,如果有好片源的话,每天都会产生大笔的盈利。
但若是上座率很低的话,那它们因为经营成本比其他影院高出许多的,那么亏损情况也更加严重。
由于邵氏的电影不景气,现在邵氏院线那5家加盟电影院主,已经在闹着要和邵氏院线散伙了。
面对秦凡的咄咄逼人,邵一夫脸色难看。
但其实今年以来,他已经有把邵氏院线出售或者出租的想法了。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