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像孙传庭、孙应元、周遇吉、陈新甲等文官武将也就罢了,但凡能在《明史》里给自己挣下一篇传记的,以及诸如朱仙镇大战、松锦大战、开封保卫战等重要的事迹拐点他脑子里多少也有着一些印象。但像何汝宾和《兵录》、毕懋康和《军器图说》,还有什么茅元仪、赵士桢等等这些人和著作,他能记住一个名字或者大概已是不易,如今来到这个时代还得老老实实从头研读。

更何况,要让他纵谈大局、研究战略,他或许还能凭着先见之明和远超时人的格局与远见议论一二,但具体落实到战术上,他也确确实实是一窍不通。好在有了系统的帮助,他这个短板也未必没有弥补的可能,但他也同样不能放松对时下兵事的了解。而兵书,就是他最直观的渠道。

而何汝宾的《兵录》,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或许其他内容多少都有些老生常谈的影子,但单单这第十三卷《西洋火攻神器说》就足以让他废寝忘食。

在这卷书里,何汝宾不但介绍了时下的各种火炮类型,还详细描写了红衣大炮和弗朗机炮的尺寸,列出了各种孔径应该对应的炮长、各个小部位的尺寸,火炮的操作流程,一一写的清楚明白,最后甚至还有炮用射药、枪用射药等不同用途火药的不同配方。

朱由检越看越是惊讶,心下也是暗自叹惋。假如明代军方有能力并有意识推广,单单凭借这《西洋火攻神器说》和《军器图说》,就足够将大明军工业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急忙找来王承恩,让他去调查何汝宾的事情,并尽量请他入京。

眼下李若琏不在,这件事情也只能交给王承恩来办了。

只可惜,王承恩回报的结果是何汝宾此刻已经重病缠身命不久矣,无法起行,但他依然派人去何家请来了何汝宾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大量和西洋火器相关的资料。

听闻这个消息,朱由检也只能感慨一声天忌英才。

徐光启、孙元化、何汝宾都已经没办法为朝廷效力了,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毕懋康了。

就在他感伤不已的时候,骆养性快步趋入,低声汇报了自己下午去了成国公府,以及随后定国公入成国公府和李国桢入阳武侯府的消息。

对此,朱由检没有半点意外。除了骆养性去找朱纯臣是被他提前猜到的之外,另外两位的拜访可以说都有着他的影子和布局。

虽然定国公和赵括都没有消息传来,但朱由检也依然很淡定。因为他给这两个人的指示就是非必要不要单独面圣,尽量避免真相暴露。

而李国桢去了阳武侯府,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看望自己这个劫后余生实际上已经换了个人的表兄,还是为了传达他老爹——老襄城伯李守琦对薛濂的指示。

京师这帮勋贵当中,论爵位自然是朱纯臣、徐允桢、张之极也就是成国公、定国公、英国公三家国公的最高,但如果论权谋和手腕,这三个家伙捆在一起也比不上老襄城伯李守琦这个老狐狸。

实际上,当年的崇祯皇帝没有发觉,如今的朱由检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当年李守琦受李邦华弹劾从而卸任京营提督,多少也有些借机抽身从而将皇帝和李邦华放在风口浪尖上的意思。

等到李邦华去职,李守琦又恰到好处的上了一道致仕乞休的表章,成功树立起了自己伟光正的形象。错非如此,京营提督这么一块堪称香饽饽的肥缺又怎么落得到朱纯臣和徐允桢两个家伙手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