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恩明白李昌龄的未尽之语,好不容易借太子谒庙之事让太宗起的芥蒂之心,竟又在后宫道贺声中豁然冰释。

太宗后宫中除了中宫李皇后,位份较高的就属八皇子赵元俨的生母王德妃了。赵元俨不但深受太宗喜爱,赵恒也很喜欢这个机灵的小弟,逢年过节,总不忘让郭妃备了礼物赠送八弟。

王德妃母凭子贵,早就存了与李皇后分庭抗礼之心。奈何八王实在年幼,有道是“国赖长君”,太宗再喜欢老八,也不会让年幼的皇子继承大位的。王德妃审时度势,常在太宗面前称赞赵恒宅心仁厚,孝悌温良。这次,就是她率先向太宗叩头称贺的,李皇后和其他妃嫔随后效法。

前朝有寇准的“定心丹”,后宫有妃嫔的“解郁丸”,太宗经过短暂的心理波动后,最终稳住了心态,太子赵恒终于又一次化险为夷。

王继恩不无遗憾,说:“妇道人家,耳根子总归是软些。”

胡旦冷笑了一声说:“皇后耳根软,国舅爷可是杀伐果决的主儿,欲成大事,必赖此人!”

胡旦所提的国舅爷,就是李皇后的哥哥李继隆。自李继迁在夏州叛乱以来,朝三暮四,时降时叛,全凭李继隆坐镇西北,多次打败李继迁。就在数月前,李继迁又一次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竟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落到李继隆手上。李继隆押了李母进京为质,李继迁无奈,只得派自己的亲弟弟送上大批牛羊骆驼,到京城来谢罪求和。李继隆也因功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回到京中。

王继恩淡淡笑着说:“胡大人慎言,小心犯了忌讳!”

胡旦却不以为然,说:“为了楚王殿下,胡某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区区几句话,算得了什么!”

王继恩又笑着说:“王某说的忌讳,可不是胡大人所想的忌讳。”

看众人不解,王继恩连忙说出原由。原来李继隆身为外戚,权高位重;平生最恨人提及他国舅身份(历代国舅爷多多少少都是靠裙带关系升官加爵,他李继隆凭的可是一身傲人军功)。

李继隆的这个心思,王继恩最为理解。王继恩宦官出身,乃刑余之人,虽说也曾金戈铁马,点兵沙场,说到底,还是一个低三下四的阉臣。所以王继恩素日也很忌讳别人称呼他的宫内职务。

李昌龄却说:“如果李将军一直坐镇京师还可,只怕万一西北战事再起,将军必定远赴疆场,恐怕到时候远水解不了近渴呀。”

王继恩摇了摇头说:“西北短时间内还不足为虑,一则李继迁已经上表求和,二则兵乃不祥之器,如今圣体违和,朝臣中早有人主张休战祈福,迎合圣意。一旦事情有变,大将军身在京师,第一时间掌控禁军,必定一举成功。只是,王某人所忌,还是这个寇准,若他能调离京师,事情不就容易多了嘛。”

胡旦连连点头:“王公深谋远虑,非我等所及也!想那寇准率性刚直,早得罪了不少同年,若安心留意寻他个不是,也并非什么难事儿。”

李昌龄也附和说:“方才说起外戚身份尴尬,细究起来,寇准不也是外戚么?”

原来寇准的夫人乃开宝皇后的妹妹。数月前宋后去世,有司依据礼法上谥号曰“孝章皇后”,并请求太宗为皇嫂服丧。没想到却遭到太宗的拒绝,并下令禁止群臣临丧,如同没有这件事情一样。太宗此举,当时就引起了朝野内外一片非议,认为这完全不符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议论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太宗知道后非常愤怒,以讪谤之罪把王禹偁贬黜。

寇准性格耿直,傲岸不群,身份敏感却不自知。太宗待他有知遇之恩,他自是倾心相报。其余众臣则没有几个入得了他的法眼。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早在寇准出任青州之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年春季大旱,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天数所致,寇准却说:“天人感应,这次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公的警告!”太宗听完寇准的回答,十分恼怒,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细思量觉得寇准话里有话,便耐着性子单独把寇准召来,问他怎么回事儿。寇准却说要把两府(中书省、枢密处)的官员都召集过来,他要当面对质。

当两府大臣被招进来时,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寇准却拿出两桩卷宗来,说:一年前,朝中处置了两起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赃钱数以千万计,仅被撤职杖责,不久还官复原职了。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太宗震怒,忙问缘由。寇准说:“只因为王淮的哥哥就是参知政事王沔!”说着,又瞪了一眼王沔问:“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公吗?”吓得王沔当场叩头认罪。

经此一事,朝中就流传一句话说:“寇准上殿,百僚股栗。”意思是只要寇准上朝,百官的双腿都在哆嗦,特别是那些心怀鬼胎,贪赃枉法的官员。所以王继恩等人忌惮寇准,是有道理的。

就在众臣皆以为寇准即将入阁拜相之时,一道任免诏书惊动朝野:罢免寇准参知政事一职,出任邓州知州,不日离京。同时任命时年六十岁的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圣旨即下,群臣议论纷纷,对于王继恩等人来讲,罢免寇准,却是天大的喜事一桩。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