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开中法能有漏洞,自然也是因为它本身就存在着一定弊端。

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开中法的实施愈发困难起来,在大明的中后期,很明显的,这个制度已经不适合当时的大明社会了,可那时,并没有人提出合适的制度。

随着私盐不断地泛滥,明王朝的根基也发生了动摇,因为,在这个时代里,盐税那可是占据了国家整年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的。

明朝的税收基本上是向底层人民征收的。

而这些商人、权贵,他们有的是办法不给朝廷交税,毕竟,自朱元璋以来,明朝就明文制定了文人可以免役、免税的规定。

在这个规定下,官吏以及地主那都是不必纳税的。

到了大明中后期,明朝的免税集团不断地壮大,在朱元璋的祖训下,皇室的大部分皇亲贵族那都是理所应当享受着朝廷的免税政策的。

特别是大明为了鼓励科举考试,朝廷更是承诺对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的进士和新兵采取免征与减税的政策。

一代又一代,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举、参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朝廷也因为这个承诺,全国内免税群体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间接性的,就导致了大明国税的减少。

更别说古人那都是很聪明的,合理免税、避税不仅仅只有后世人能想到。

这些免税集团因为自己的免税身份,为那些需要缴纳税钱的人提供了庇护所,用着各种各样的名头夺取着原本属于人民的土地。

打一个比方,在大明,要是一个人必须要缴纳土地税,那他完全可以选择将土地卖给那些免税集体,再从这些免税集团手中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租赁。

这样一操作,他的身份就由原本要向大明朝堂缴纳税务的百姓,成为那些免税集团的租户。

身份的改变,让他只需要向免税集体缴纳一定数额的租用土地费用,就不用向朝廷交税。

免税集团,原本只是朝廷与底层百姓之间的中间人,可就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免税集体与百姓为了彼此之间的利益,直接就将朝廷给抛弃了,不带他玩了。

国民的财政收入在这样一操作之下,更是断崖式缩水。

至于商人,明朝的商业税是很低的,仅为宋代时期的六分之一左右。

更何况,在官官相护之下,那还不是那些官员想说多少那就是多少?

毕竟,朝廷要是多拿一点,那些商人献给那些官员的打点就会少一点。

这些官员才不会为了那些所谓的名头轻易损失自己的利益。

可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为止,大明还是欣欣向荣的,想来就算是自己提了,爷爷他们也不会当回事。

“爷爷,孙儿始终觉得堵不如疏。”

大明的税收一直都是一个问题,主要依靠底层百姓,什么土地税、人口税、再加上劳役,这些种种那都是针对于平民百姓。

而且,大明还因为要恢复民生,开国之起就严格重视农业,限制商业。

这些都是畸形,一个社会想要发展得好,光是靠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凭借着商业才能实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