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老翁,为何你的耕犁只需要一人一牛?”
他们一行人的到来,也早已引起周围耕作百姓们的注视怀疑,有数人围拢过来打探消息,互相交流后,刘虞部下给出的铜钱获得了他们的好感。
一名为首老农怯生生的说道:“尊驾,这是大王发明的曲辕犁,不是以前的直辕犁。”
刘虞等人来到老农的耕犁旁边,果然发觉犁辕弯曲,不似曾经的笔直,一些细节也略有改动。但只是这稍微的变化,就能有这么大的效果吗?
刘虞拱手恳请道:“老翁,能否让我亲自尝试一下耕犁?”
“啊?!”
老农有些惊讶的望着刘虞,虽然他衣着朴素,甚至打着补丁,但从他数名护卫的穿着打扮和武器,就能推测出来此人是为人节俭,而不是穷苦人家。
这种可能是达官显贵的人物,竟然愿意亲自下田耕作?这是有钱人体验生活?
老农惊疑不定的时候,鲜于辅再次掏出铜钱,但这一次老农没有接受,脸上写满了无功不受禄的淳朴坚决,摆手道:“不用了,你想试试就试试吧。”
刘虞直接卷起裤脚和衣袖,不管不顾的下田耕作起来了。在场都是常年劳作的农民,从刘虞的姿势和技巧上面,一眼就可以看出此人并非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
一刻多钟,刘虞这才意犹未尽的上来,弯腰在一旁的水渠中清洗泥土,同时惊喜笑道:
“曲辕犁比直辕犁操作更加灵活,轻便,有效率。节省人力和蓄力,这若是可以推广到全国,百姓们耕作时间减少,有余力发展副业,家庭收入可以得到提升。”
鲜于辅等从事连连颔首,感叹着“曲辕犁”这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刘虞洗干净泥土后,再次来到老农面前,与这位怯生生的老农交流。
这才知道曲辕犁也是最近推广到中山国北平县这一带的,前不久还有官吏亲自指导他们耕作使用,难怪刘虞是第一次见到。
刘虞心下推测,赵王刘羽发明创造后,下令工匠制造推广,按照冀州的郡县分布,看来已经出现有些年份。
曲辕犁价格不贵,一人一牛更是可以解放劳动力和蓄力,少一头牛供养,但效率更高,对于农民而言十分有利,可以极大提高家庭收入。
刘虞想到这里顿住,耕作效率提升,那赋税还是一样吗?他急问道:“老翁,既然如此,田赋可有提高?可有其他杂税?”
“没有。”这名老农说到赋税,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大王仁义,甚至将人头税都免了。”
“什么?!”
刘虞大惊失色,周围的从事也好不到哪里去。
人头税就是算赋和口赋,成年人(15—56岁)的“算赋”,每人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未成年人(7—14)口钱,每人征收二十钱。
别看汉朝轻徭薄赋,田赋甚至出现过‘三十税一’的情况,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不过仅靠田赋和人头税等税收,大汉巅峰时期一年收入四十亿钱,若是算上盐铁专卖等赋税,财政收入将近一百四十亿钱。
这么一个重要收入,赵王刘羽竟然将人头税都免了?!
冀州的财政收入到底靠什么的?!难道仅仅依靠精盐,就有这么恐怖的收入吗?!
这又是修建水泥路,又是轻徭薄赋、免了人头税,又是没有苛捐杂税,赵王刘羽总不可能会点石成金的仙术吧?
刘虞追问之下,经过老农的解释,这才明白,并非是完全废除“人头税”,而是换成了“户籍税”,不再是一个一个计算赋税,而是一户一户按照资产交税。
刘虞毕竟是也是一州之牧,很快理清了其中的关键——
汉代“人头税”算赋、口赋是按人头缴纳的,百姓要卖掉产品换钱缴税,时常受到商人盘剥。
根据与口赋、算赋制,家庭的人口越多,交的税费就越多,若税费太重或不合理,就会限制人口增长。
而户籍税只规定一个家庭所交的税费,不管人口多少,而家庭如果人口多,则劳动力就多,收入就会增加,自然刺激家庭想方设法增加人口。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刘虞细细咀嚼赋税的变动,突然发觉此举可以暂时遏制豪强恶霸的土地兼并,同样简化了征税项目。
“按田亩交纳地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负担。
难道正因为税收的提升,财政收入提升,这才有冀州如今的发展建设?
“老翁,你说这叫……两税法?”
刘虞疑惑问道:“一年中夏、秋两季征税,你们的收入减少了吗?”
“没有没有,反而有多了。”老农脸上的笑容挥之不去。
冀州财政收入增多,农民的负担减少,这不是出现矛盾了吗?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简化了征税流程和项目,减少冗员,也减少了其中的贪官污吏吗?
刘虞一时陷入沉思,但左思右想,还是有些不太明白。周围的鲜于辅和田畴等从事,同样紧皱眉头,在思考这个所谓的两税法的利弊。
这时候,远处突然有孩童奔跑过来,呼喊着:“阿爹,阿娘喊你吃饭了!”
“知道了!你先回去,慢点跑,不要摔着了……”
老农回喊一声,旋即望着沉思的刘虞等人,热情邀请道:“尊驾,要不要去我家吃午饭?”
“嗯?!”
刘虞惊醒过来,下意识摇头,方才要婉拒,但旋即又是一愣:“午饭?老翁,你们还吃午饭吗?”
“对啊!大王说一日两餐不健康,一日三餐才是正常饮食习惯。一开始还有午饭补贴的,但最近不是打仗了吗,就没有了。”
老农有些遗憾的说着。旋即似乎自我安慰解释道:“不过如果平息战乱,应该还会有的。大王最好了!”
刘虞和鲜于辅等从事面面相觑!
冀州的百姓是不是太幸福了?说出来不怕他们笑话,刘虞也是一日两餐啊!
如果他这位幽州牧骄奢淫逸,自然也可以。但那需要搜刮民脂民膏,让治下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刘虞宁愿自己饿肚子,勤俭节约,上效下行,做好榜样表率,让幽州百姓过的更幸福一点。
但如今看来,幽州与冀州百姓的对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啊!
刘虞深思熟虑片刻,还是颔首答应了。也可以借着午饭观察冀州百姓们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在村中走动一下,看看这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
在老农热情带领下,他们一行人来到居住地。
这里似乎有过规划,一眼望过去井然有序的房屋排列修建,家家户户都有炊烟升起,一路走过,不少家中还在院中饮食,与老农热情打着招呼,旋即又有些好奇望着刘虞等生人。
民风淳朴,但看起来午饭对于这个村落而言,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并且最让刘虞震动的是,这个村落竟然不是茅草屋,普遍都是砖瓦房,不是青砖而是红砖。不少墙皮上面有灰白色的石块溢出,好像与水泥路的材料类似。
刘虞与鲜于辅等从事,此时真的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孤陋寡闻和见识短浅。
刘虞终究忍不住问道:“老翁,你们这房子,似乎比起其他地方的茅草屋好了很多。”
“这是红砖水泥房。”
老农闻言后愣了愣,旋即笑道:
“大王当初下令,让山中散落的人家汇聚起来,说是便于管理,统一规划,官府出资补贴帮我们修建。
据说不少流民来到冀州后,还可以利用劳动力赚取,大王说这是……以工代赈。”
刘虞面面相觑!
以工代赈他知道,但幽州财政收入本就捉襟见肘,根本做不到这一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