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熟悉朱元璋的人知道,他的圣旨就是如此。

因为你搞的文绉绉的太复杂,那些大字不识的老百姓根本听不懂。

再一个,就是朱元璋之所以用这些奇怪的白话文,是因为他受够了那些文绉绉的套话空话。

抛开文风不说,朱元璋这份圣旨内容相当务实。里面没任何虚头巴脑的废话,条分缕析。每一句都是干货,把户贴制的核心思想表述得很清楚。

这份圣旨表述得很明白。

第一步,皇帝下发一道大白话圣旨到户部,给政策定下基调。

第二步,户部根据文件精神,设计出一份标准户籍格式尺寸,叫做户贴式。

第三步,就是推行。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圣旨里要求每一级,都要有经手官员的签押,以便追溯责任。

所以每一份户帖的签字,都是从户部尚书开始签起,接着是副手左侍郎。

当然,这两位的签押都是提前印制好的,否则他们也甭干别的事儿了。

随着户帖一级级下发,会有侍郎某、郎中某、员外郎某、主事某依次签在后头。

以是中央部门签发部分。

在户贴背后沿边还留有空白,以便地方执行官员签下花押:从知县、县丞、司吏、典吏到书手、手办、里保一个都不能少。

调阅任何一份户贴,都能查到从中枢到执行小吏这一整条文件流转的路线。

哪一环节出问题了,抓起责任人来十分方便。

户部把设计好的户帖式下发给官办印坊,依照样本批量印制,然后分发到各地州县,并规定了缴还时间。

第四步,各地州县接到空白户帖之后,必须由正印官员担任提调官。

这个提调官,是临时差遣头衔,和后来负责教育的行政职务不一样。

他的工作是张贴文告,晓谕百姓,让他们早做准备,还要对属下官吏进行培训。

接下来,提调官成立工作小组,亲自坐镇监督,下级官吏带着空白户帖,分赴各地基层去执行落地。

第五步,衙门小吏和当地里正逐家去敲门送帖。

百姓大多不识字,需要口头申报。

小吏当场填写资料,并由熟悉内情的里正审核、做保。

三方确认无误,小吏会撕下其中的籍联部分,带回衙门,与其他籍联汇总。

剩下的户联部分,交还百姓自家留底,叫做户帖。

第六步,所有填好的籍联,在衙门汇总统计。

要算清楚户口、人口、丁口、田产几项数字的总额,连同原始资料一起递交给级,自己复制一份留底。

这么一层一层核算,逐级汇总到户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