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听了周不疑一番谋划,眉头一皱,虽有些许狐疑,但也并非不可一试。
于是刘备重新敛容,按剑跨步,立于阶上,作出一派胜利者的姿态,俯视蒯越,语气委婉的说道。
“先生既然执意要褪袍卸甲,归于乡里,那我便在公子刘琦归府之后,为先生请命,令先生从子蒯祺领先生之职,先生意下如何?”
蒯越听完刘备此番言语,沉静的脸色终于有了些许改变,残眉略挑,眼神露光,嘴唇微微抿起,老硬的身躯配合双臂,微微拱手施礼,面对刘备,语淡意深的言道。
“若如此,老夫子孙无患矣。”
说完,便也不顾及刘备与其他人的反应,从容缓步上阶,在四周将士的环视下,目不斜视,步不急趋,慢慢走进将军府。
明眼人皆知,这已经是蒯越在权衡利弊之后,为刘备集团做到的最大妥协。
众人目送蒯越入府后,徐庶率先感叹,“未想到,蒯老先生的软肋竟然是自己的子孙安危。”
周不疑在目送走蒯越的背影后,也深深的慨叹,语重心长的说道。
“徐军师说对了一半,蒯老先生之所以担心自己子孙的安危,亦是因为有来自于整个蒯氏宗族,甚至是沔南宗族势力的压力。老先生年过六旬,确实没有必要再次变节投敌,转侍新主,为自己的家庭招来更多的鄙视与谩骂。”
刘备与徐庶的眼神十分复杂,但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常人皆言,老而弥坚,变节无益。让一位已经年过六十的老人,当场变节投敌,转侍新主,跟着他眼里的“鲁莽武夫”继续造反,即使是他本人舍身承命,可他身后的宗族耆老们,又将如何看待他?
周不疑之所以能够想出如此计策,也是因为知道曹操当年逼降荆州后,对于蒯越的处理就非常巧妙。
曹操就很明白,蒯越这种极有名望的上层士人,“年老负名,变节无益”。
曹操大军进城后,摆在年老而声望造极的蒯越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以死全节,一条是卸甲归乡。
而且,当时的士人文化圈都心照不宣,蒯越年过六十,没必要再次空堕名望,折节降曹,以求富贵。这是当时荆襄士人对蒯越的心理期待,也是士人群体规范对蒯越的道德要求。
这种道德选择,蒯越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但不管如何,蒯越的一举一动,是有来自沔南士人族群的压力的。
再退一步说,蒯越就算是跟了曹操,也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了。
然而曹操却表现得十分敬重蒯越,再次为蒯越封侯,给了蒯越一个尊贵但没有实权的“汉臣职位”,那就是九卿之一的光禄勋。
为什么强调是汉臣职位,因为自曹操迁邺后,营造霸府,由司空府到丞相府,再到大将军府,完全按照汉制又拉起一套班子,曹操的心腹重臣皆是在这一套“魏臣体系”中产生。
因此,曹操为蒯越加赠汉制九卿,起到了双重的效果。
首先,曹操虽然嘴上连连崇敬蒯越,但显然没有将蒯越当心腹,只是为了以加尊蒯越来笼络蒯越背后迂尊守旧的沔南士族群体。
而沔南士族精神领袖蒯越“降汉不降曹”,使蒯越不必背负晚年变节的指责,使自己的家人免遭士人鄙视。
并且那些泥古不化、守礼如初的宗族耆老还是很尊崇汉制的,能被汉廷纳为九卿,亦是曹操与沔南士族之间的政治妥协。
因此,从政治层面上来讲,曹操的举措是成功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