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舒何至如此!何至如此啊!”连忙扶起吴应,丁谧做出动容的样子,语气殷殷而谓之,“我非有疑温舒之意,实在是夏侯将军为人素来无功不受禄,故而不敢劳烦温舒啊!”

言罢,不等吴应争辩,丁谧又做出勉为其难的表情,缓缓而道,“不过,温舒不吝以先尊之名作誓,我若再拒之,未免也太不近人情了。这样吧,此事我代夏侯将军应下了。且不管温舒私察指使石鉴之人是否顺遂,我皆会在将军面前美言,力所能及为温舒所求争取一线可能。”

能否查出指使人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态度要能让我们看得到。

对于丁谧的潜台词,吴应心中了然。

当即,再次诚挚行礼,信誓旦旦,“多谢彦靖兄斡旋!亦请彦靖兄与夏侯将军拭目以待,在下必不自误!”

事情谈妥,二人作别自去。

继续前去赴宴交游的丁谧,嘴角上挂上了一缕笑容。

对于自己方才擅自做主的做法,他并不担心会引来夏侯惠的反感。

毕竟,吴应这个人是否竭诚来拜山头在两可之间,但夏侯惠如何用他,也在两可之间啊!

若是吴应赤心,那以夏侯惠而今在庙堂之上稀薄的人脉,肯定也会选择冰释前嫌、给予彼效力的机会。

而若是吴应是假意来依附,意图作间,那夏侯惠便可以借他的口传递些“特别”的消息了。

丁谧自信,以吴应的才智还骗不过自己与夏侯惠。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然中计了~

因为他的对手不是吴应,而是如今犹在河内温县的司马师

在将吴氏休了之后,司马师就开始对吴应留个心眼了,且还试探过——在夏侯惠外出讨辽东公孙之前,司马师就以其弟司马昭和曹肇交游作幌子,故意让吴应发觉,然后也发现了他很不安分的跑去私会了丁谧。

是故,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有意无意的疏远吴应,令吴应愈发离心。

也促成了吴应今日前来求丁谧之举。

因为他要的就是,吴应“本色出演”前来依附夏侯惠、并日后有成为夏侯惠腹心的机会。

早年互通书信以及后来通过观察,让司马师知道,夏侯惠的才智并不逊于自己。想在对方身边安插自己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又或者说,是无法做到的。

如此,促使吴应主动投靠过去,就是退而求其次的好办法:以吴应的心智,他想操纵并使之影响道夏侯惠,办法不要太多。

至于,吴应日后能否被夏侯惠倚为腹心嘛~

成则喜,弗成亦没有什么损失,以司马家的底蕴,还不至于缺一个吴应。

正月,泰山郡山茌县言黄龙见。

太史高堂隆以为魏得土德,故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尚黄。

过二日,转护军将军蒋为光禄勋、加侍中职如故;以讨辽东公孙战事罢了,罢夏侯惠镇护将军职,转为中护军;故镇护将军司马陈骞,转为中护军司马。

诏令既下,中书监刘放与中书令孙资复请言,以中书监署庶务繁琐、中书侍郎之缺不可久为由,再次请天子曹叡擢官佐以补。

曹叡令尚书右仆射卫臻,依职察才而举。

卫臻举中护军夏侯惠兼领。

对此,曹叡一改让庙堂诸公共议的作风,径直准奏,以此罢夏侯惠给事中加官。

其实吧,庙堂诸公也不会反驳的。

有资格计议这种事情的人,都已然人老成精了。

哪会猜不到刘放与孙资的请言也好、卫臻的举荐亦罢,都是天子曹叡私下授意的,就走了个名正言顺的流程而已~

若说影响,至多是人们对夏侯惠的简在帝心,又多了一分了然以及羡慕罢了。

再者,近来京师洛阳的关注力,也不在夏侯惠身上。

如今魏国仅存的三公、唯一建在的先帝顾命大臣、太尉领雍凉都督司马懿在开春后,以逆蜀国力式微、已然经年不复犯境,以及自身年迈时常染疾为由,上疏庙堂请求去都督职归京了。

这次,天子曹叡没有再独断,而是让庙堂臣僚共议之。

不过庙堂计议的结果也是一面倒。

只有少数缺心眼的臣僚声称蜀国未灭、应遣太医去长安问疾、让司马懿继续留任之外,大多数老臣重臣都赞成了司马懿归京师的上疏。

无他,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长文公病故后,司马懿为了避嫌急流勇退、自请放下兵权了。

且这也是一直扶持宗室与谯沛子弟尚未的天子曹叡,期盼的结果。

君臣相得的佳话,孰人会不识趣呢?

是故,天子曹叡从善如流诏令恩准了。

且录司马懿多年功勋以及嘉其忠亮,赏赐了许多资财与分户赐司马家诸子侯,并他复上疏阐述雍凉各部的职责任免以及部署供庙堂计议。

依军务部署以及庙堂任免各部职责需要的时间,他应该要到年中的时候,才能正式卸任归来洛阳罢。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