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把一切都打乱了,包括黄立想搞科研的进程。大军已经整编准备完毕,又到了他要率军出征的时候了。

天气很好,晴朗无云,雨季已近结束,温度湿度令人感到舒惬。

“山河奄有中华日,日月重开大明天!誓师东征,解民倒悬。”

黄立朗朗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彰显着他的强大信心。

“千岁,千岁,千千岁!”文官武将皆拜伏于地,心旌震荡。

黄立挥了挥手,洪元其上前打开檄文,大声念道:“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

“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

“本王奉天倡义,代罪吊民。正朔难偏,仅存一线。兹者亲统大师,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

“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

“……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妇。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

“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

“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不但休屠归汉,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

“本王仁义素著,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

“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勋名,争之顷刻。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

这既是檄文,也是宣战书,更是广发天下的晓谕公告,更代表着黄立与清廷势不两立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恩威并施,文字如刀,听起来铿锵有力,身上的血都在沸腾,真上头啊!

这檄文够劲,如洪钟大吕,将传遍华夏,号召所有汉人奋起而战,为复明,为衣冠,为恢复中华,流血牺牲在所不惜。

不光黄立听起来有点上头,下面的官将也精神抖擞、激动兴奋。随着监国殿下东征两广,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努力表现的时候来了。

黄立霍然而起,目光炯炯,扫视着下面的臣子,朗声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不论是官是将,还是殿内侍卫,都振臂高呼,一遍一遍重复着,体内的血液在升温,在沸腾。

那是几百年前的口号,红巾飘扬龙凤旗,朱八八作为华夏民族第三次大复兴的奠基者,率领数十万大军北伐中原,吹响了恢复中华的号角。

“太祖有灵,太祖保佑。”郭都贤等遗老已经是泪流满面,望着英武屹立的太子殿下,心中喃喃祷告。

殿内的呼喝呐喊,被侍卫们传出宫外,纵马又沿街市宣谕,直传到城外待命出征的将士耳中。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将士们敲响军鼓,顿着武器,一遍遍重复着这令人激动万分,热血奔涌的口号

黄立手按刀柄,声音威严而有力,扫视着众将,“孤率兵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兵至,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尔等可知晓了?”

“谨遵殿下令旨!”众将凛然遵命,单膝而跪,盔甲铿锵作响。

黄立微抿嘴角,淡淡一笑,挥手道:“出发!”

“微臣恭送殿下,祝殿下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恭送殿下,祝殿下早日兴复大明。”

文官跪拜相送,看着殿下率领一众武将铿锵而行,高大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

昆明的市民们早已沿街等候,听着侍卫们飞马通报,燃起香烛,纷纷跪伏于地。

马蹄声清脆,长长的队伍出现在市民们的眼中。

前面是四名并排而行的骑士,手中高擎着清道旗。

随后是军士们手持着引幡、戟氅、金瓜、节钺等器物作为引导,缓缓行来。

在两排侍卫的保护下,黄立顶盔贯甲,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出现众人的视线之中,身后是随行的众多将领。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