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儿洗完脸回来后,重新在旁边烧了个炉子。

然后把一个烧水壶放到炉子烧水煮茶。

水烧开后,晴儿先是泡了一壶茶,随后将剩下的热水倒入盆中兑成温水。

接着将温水端给李牧他们洗手。

……

听完诸葛羽的叙述之后,李牧对于那些富绅们的反应和所作所为并没有感到太奇怪。

登州府这边的阻力要比亭口镇那边大得多。

亭口镇由于匪患的关系,人口之间的阶级差距基本荡然无存。

使得亭口镇的土地政策很容易就落实下去。

就算后面当地的官吏乡绅们回来也无济于事。

而登州府这边的情况完全不同。

登莱战役只是消灭了官府的军事力量,但却没有伤害到地主乡绅们的核心利益。

使得在后续的政策施行过程中,地主乡绅们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干涉。

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但一个地方的官吏和地主乡绅却拥有当地近乎九成的土地资源。

而占据当地人口九成多的平民百姓却只能拥有一成的土地。

这种畸形的土地分配结构足以导致一个王朝走向末路。

原因便在于这一类特权阶级占有的社会资源太多,影响到了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

明朝的蛀虫首先便是皇族宗亲。

明末各地的皇族宗亲足有二十多万人。

这些人不事生产,却占据了大多数的良田。

不得不说,朱元璋对后世子孙实在是太好了。

皇族宗室子弟不仅不用交税,而且还可以在自己的封地收税。

对于百姓来说,这些藩王的存在说是害虫都不为过。

不仅吸大明财政的血,还吸百姓的民脂民膏。

除了皇族宗亲外,还有便是地主士绅。

这个阶级是大明王朝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便是活跃在朝堂之的官员。

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鱼跃龙门。

再加科举制度的裙带关系,使得朝堂之拥有话语权的大人物们手下门生故吏遍地。

他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彼此之间盘根错节。

明朝的读书人,当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举人之后,他和他的家庭便成为了特权阶级中的一员。

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不用交税。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

风调雨顺时自然无事。

一旦遇到天灾时,百姓们为了能交赋税只能选择卖地,给地主当佃农来维持生活。

如此一来,土地慢慢的就集中到了地主阶级的手。

朝廷能收来的税自然是越来越少。

若是这些地主有那么一两个亲朋好友,他们如果不想交税的话便会直接自己的土地放到地主名下合理避税。

当地官员对于这种情况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办法。

比如一名知县,今年要征收的税额是一万两白银。

这边一千亩地是知府大人家的,不能收税。

那边的两千亩地是本地富绅家的。

他是没有功名在身,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当朝首辅的远方亲戚。

这地也不能收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