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到洪武三年。”
“朝廷年收商税大概在三万两白银左右。”
“洪武四年收商税七万余两。”
“洪武五年......”
一个声音在大殿内响起。
忽然,此人的话被一个人给打断了:
“为何洪武元年到洪武三年的商税和洪武四年以后的差这么多?”
说话的正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而被问话的则是户部负责商税的官员。
在这个官员身边,还站着一个人,他就是大明户部尚书赵勉。
在得知皇帝要传自己进宫询问商税的事情之后。
赵勉立刻让户部负责商税的官员。
把洪武元年到洪武二十四年的商税账册全都带。
听到朱元璋的话,负责商税的官员立刻说道:
“回陛下的话。”
“洪武元年到洪武三年,朝廷还是按照前朝的税率收取商税。”
“这么高的商税之下,大明根本就没有多少商人。”
“从洪武四年开始,朝廷实行三十税一的商税。”
“商人就变多了。商税反而收的多了起来。”
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
就在户部官员准备接着念的时候。
朱元璋再次打断道:
“好了,中间的废话就别说了。”
“你直接告诉咱,去年朝廷收了多少商税就行了。”
户部官员一通翻找后说道:
“回陛下的话,去年朝廷一共收了三十多万两的商税。”
“为历年之最。”
“天下商人无不感念陛下的仁德。”
官员不大不小的拍了朱元璋一个马屁。
然而听到官员的话。
朱元璋的脸不仅没有出现任何笑意。
反而是把眉头给锁住了。
这些天,朱元璋一直在思考朱允熥说的那些话。
给商人加税,能够暂时的缓解大明财政的困难。
还能让那些商人没有危害大明的本钱。
但是现在看来,情况似乎并没有朱允熥说的那么乐观。
因为按照朱允熥的说法,那些商人偷漏的商税最少也是税银的两倍。
按照这个数字算的话,就是一百多万两。
再加允熥说的要把商税从三十税一调整成为十税一。
就又增加了两倍。
可即便这样也只有区区三百多万两白银。
三百多万两,看着听不少的。
但是放在整个大明,那可真就算不什么了。
更不要说,提高商税之后肯定还有很多商人会退出。
这样算下来,钱就更少了。
然而朱允熥言之凿凿的样子。
并不像是在胡说。
这其中奥秘到底在哪里呢?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
要知道这件事可不仅仅只是关系到商税的问题。
朱元璋知道。
一旦这件事情开展起来。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盯着朱允熥犯错。
虽然朱允熥今天在朝堂以雷霆手段打击了一些人。
但离让他们彻底臣服还差得远呢。
这群人这么多年的谋划。
怎么可能会因为这点挫折就彻底放弃。
只要朱允熥露出表现出一丁点颓势。
必然会遭受到这些人猛烈的反击。
所以自己才会要求把这件事控制在金陵。
即便是失败了,自己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应。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