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营会议结束,各连连长、指导员快速回到军营,向战士们传达接下来的任务。

战士们都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红军,像这种任务,基本上一听就清楚,不需要费多少功夫。

张仲勉、李宏平也跟着许宗成来到了县委驻地,它位于村中旧时的一座学堂中,有四间土房子,其中两间用于县委办公,另外两间用于教学,里面有许多小学生。

“我带你们见一见王雄国同志,到这边来,他在屋里教书呢。因为干部特别短缺,一个干部往往身兼数职,雄国同志也一并兼任了小学的教员。”

“原来如此,这位同志一定是个充满热心的知识分子了,我倒想尽快见一见了。”

推开教室门,只见一位青年男子正捧着一本残破的书本。他读一句,学生们就跟着读一句。

教室里的学生看样子有一百多名,大多都站着读,没有课桌,也没有凳子,连一本普通的书籍也没有。

青年男子约摸二十八九岁,长相很普通,身高中等,面容温和,语气给人的感觉很有耐心,让人亮眼的地方,是他一身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长衫。

“雄国兄,有两位八路军115师的同志来了。”

听到许宗成的话,王雄国微微点头,给学生们布置了读书作业,大步走出教室。

“仲勉同志、宏平同志,你们好。”

王雄国一边和张仲勉、李宏平两人握手,一边说道。

他的声音很亲切,像是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的确是这样,每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对待自己的同志,都是这样亲切的。

李宏平和张仲勉分别和他打了招呼,介绍了身份,告知自己所部的番号,八路军115师343旅下属独立营。

“同志,你们是115师的部队啊,在平型关一仗,打的真是漂亮。”

“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1931年入的党,曾在苏区农运部门工作……”

张仲勉也说起独立营的经历,如何从平型关一路来到这里的。

一行人聊着聊着,便来到屋中坐了下来,王雄国烧了一壶热水招待,给每人倒了一碗。

通过谈聊得知,张仲勉两人准备留在戴县开辟敌后根据地,王雄国心里不由的欣喜。

有了八路军的帮助,他有信心将戴县县委发展起来,四个村子的一千多人民也有了切实的保障。

原本光靠五十多人的游击队,20杆枪,他真没有多少信心抵挡住戴县保安团和日军的围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