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淦将王承恩给差使出去之后,凝神顿在原地。

「主线任务拯救大明朝完成度:1179/10000」

「大明朝国运值:-1024,(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运为负,天灾人祸不断)」

「已延续大明国祚:600天」

「现代寿命奖励:600天」

「资金奖励:16438356元」

“善,大善!”朱常淦兴奋道,胜仗果然是最好的催化剂,一仗将鞑子挫败,让国运值直接涨了三千。

国祚也涨了四百多天。

资金的奖励也同样到了八位数。

朱常淦深吸了几口气,“国运值,国运值,如今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国运值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才行。”

国运值,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常淦想着这些字眼,内心突然有些沉重。

“王承恩,随朕前往务农司。”

如果说什么最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自然是吃的、穿的。

是粮食、衣物,让百姓吃得上饭,穿得上衣,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

说是务农司,其实就是在京营之中临时搭建的几座帐篷。

此刻却是有大量的人员在不住的忙碌。

番薯苗子已经可以插苗了,所有里面的人挑水的,插苗的,到处都是人影,王承恩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宋应星,只找到陈振龙的孙子陈山青。

“陛……陛下万岁,万万岁!”陈山青看到是皇帝到来连忙回礼。

“宋应星呢?”

“回陛下,宋司正今日带着人去十里外的田地里亲自插苗去了。”

“现在栽种了多少番薯了?”

“回陛下,今天刚开始栽种。”

“你们繁育了多少番薯苗?”

“回陛下,这些日子锦衣卫让人一直从福建往京都运番薯苗,预计到月底可以栽种8000亩。”陈山青满头大汗的说道。

朱常淦沉吟了一下,又问道:“一颗红薯可以育苗多少?”

“回陛下,分大小,做红薯母块的重量一般在1到2两,可出苗10颗以上……”

按照陈青山所说,即便今年从福建尽量的运送番薯苗,但考虑到季节的因素,最多也就是种八千亩地。

但来年,却是可以育苗数十万亩。

再一年,便是数千万亩……

朱常淦又亲自下车辇看了一下已经栽种下来的红薯苗。

既然宋应星不在,朱常淦决定返程。

“王承恩!”

“皇爷,臣在。”

“传朕的旨意,所有人参与红薯培育的人,三族入京,将红薯外泄至建州者,夷三族!”朱常淦目光闪烁了几分,下旨道。

想要完全杜绝红薯进入建州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就是尽量延迟而已。

……

从京营回来,朱常淦没有回乾清宫,而是来到了军机处。

今日值班的是孙承宗,还有其他几个大臣,见皇帝到来,连忙起身见礼道:“陛下!”

似乎是因为打了胜仗的原因,军机处的气氛有些活跃。

朱常淦让众人平身,“孙阁老,朕想问问,我大明北面军镇到底有多少能战之兵?”

“这……”

一句话将孙承宗给问懵了。

明朝的军队人数,也是个说不清的话题。

大明鼎盛时代,明朝名义上有300万军队。而到了万历以后,名义上却只有80-90万军队,到了崇祯朝,名义上更是只有60余万。

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军队人数,是很不靠谱的。

以明辽军为例,万历时代的多数正式报告,都说明辽军有7-8万人,但实际只有4万人左右。

便是他孙承宗执掌辽军时代,还曾闹出过一次吃空饷丑闻,围绕关宁军究竟是5万人还是11万人,朝堂之上发生过几番争吵,最终却也没得出令人信服的确切结论。

明朝军队又被分为“战兵”和“守兵”。守兵就是只能防守城池的贫弱部队。而战兵则分为步兵和骑兵,是明军真正有战斗力的野战部队。

战兵当中最有战斗力的,则是所谓的将领们的家丁(或称内丁)。

孙承宗想了想,这样说道:“回陛下,据兵部的统计,辽军总计有八万,其中有三万战兵。”

“山西总兵报告山西全镇应该有1万战兵,大同军镇应该有7000战兵,宣府镇有1万名战兵。宣大总督标兵有7000人……”

按照兵部的记录,明廷在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山东等地,一共约有8万战兵,其中可能有一万五千到两万左右的骑兵。

左良玉有五万兵马……洪承畴所谓的“三边总督”兵马,名义上有十三万人,其中四万骑兵……

他说的都是纸面数据,因为具体有多少,除了当值的总兵,谁也不知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