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勤闻言低头不语,若是真查出来什么,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就是证据了。

李安怎么会跟他说这么多废话。

杨增勤当官十几年,也是老油条了,这点判断力还是有的。

不可能被李安几句一忽悠,就乱了方寸。

李安见他不说话,也能猜出几分他心中所想,淡淡道:“没错,我们现在查到的只是一些蛛丝马迹,并没有实证。但既然有了蛛丝马迹,查到实证是早晚的事。

你无非再等有人能够阻止彻查盐务,但即便真的停止彻查盐务,你觉得你们这些已经查出问题的,还能脱身么?”

“下官不懂李翰林在说什么。”杨增勤摇头道。

“不,你懂,你非常明白。”李安冷笑道:“你无非是怕说了后,你和你的家人亲族,都会遭到报复。大宋不杀文官,即便真查到问题,无非是流放罢了。应为你什么都没说,那些人不管是为了安抚你,还是做给别人看,必然会照拂你和你的家人,日子也不会难过。”

屏风后的赵策英闻言脸色微变,李安说的前面那些他也想到了。

但是他没想到这个竟然和不杀文官还有关系。

仔细想想,李安说的也没错。

杀虽然不能真的震慑所有人,但是不杀,就完全震慑不了。

扪心自问,若是换成他是杨增勤,他也一样不说。

说和不说,结果真的差距不大。

“是,大宋不杀文官,先帝仁慈,一个文官未曾杀过。到了官家这,已经形成祖制了,难以更改。若是现在官家想挥动屠刀,不管和盐务有没有牵连,所有文官都会强烈阻止,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自身。”

“我也是文官,也担心官家屠刀一开,以后杀顺手了,说不定就有我。即便没有我,我的子嗣后代将来为官,也有可能因为什么事被杀。是人都有私心,我也不希望官家杀文臣。”

“不过不能明面上杀,也不是不能杀,想要弄死一个人简单的很。流放路上,或者不停的更换流放地,让人死在路上,不要太简单。至于家眷,送去教坊司就是了,到时候永远为奴为婢。杨大人,你觉着我说的这些,桓王殿下能办到么?”李安似笑非笑的看着杨增勤。

“你怎么敢行如此之事?”

杨增勤的脸色终于变了,怒喝道:“你也说了,你是文官。你就不怕这样的事发生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么?”

“我怕啊!但是我更想这个世道好。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北方无险可守,西北还有西夏在旁,如今虽然无战事,但是以后谁说的准?大宋如今内忧外患,若是内忧不解决,如何抵御外患?将来天下大乱,你觉得辽国或者西夏会在意什么刑不上大夫么?”李安冷冷道。

李安这话其实有些大逆不道了,赵策英还在屏风后听着。

但是他就是不吐不快,大宋没有机会灭掉辽国和西夏么?

有,而且还不少。

远的不说,将来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

金灭辽的时候,不说将辽金一起灭亡,抓住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还是很有机会的。

若是夺回燕云十六州,怎么会发生靖康之耻?

若是把金国赶去草原,甚至将来会不会有成吉思汗都不一定。

金国和蒙古的崛起,说到底都是辽金占据了北方大片城池,有了固定地盘,对草原不那么重视,掌控力降低,才给了机会。

李安不是什么愚忠之人,一姓一国灭就灭了。

但却不能灭在异族之手。

汉人争夺天下,讲究民心大义,即便乱世百姓活的人不如狗,度过最开始的混乱时期,还是比较安稳的。

毕竟百姓是他们争霸天下的资本。

但是异族不同,异族人少,为了更好的统治,大肆杀戮是必然的。

汉人在他们眼里就是两脚羊,试问谁会在意羊的死活?

“我说这些不是威胁你,也不是在吓唬你。若是你不愿意说,我就会这么向殿下谏言。你觉得殿下会不会这么做?”李安冷声道。

杨增勤脸色苍白,李安之前说的那些确实是他心中所想。

可是真按李安所说的那样,他一样要完蛋。

一想到自己死了,家人充入教坊司,一直为奴为婢,他就不寒而栗。

至于赵策英会不会这么干,杨增勤仔细想想,觉得很可能会。

因为赵策英是彻查盐务的主官,盐务毫无进展,对赵策英的威信打击不小。

赵策英恼怒之下,做出这种事来,也不是不可能。

一旦他死了,也没人会管他家人的死活。

李安也不打扰他,安静的等着。

杨增勤沉默许久,声音嘶哑道:“我知道的也有限,即便说了,下场也好不到哪去,甚至会更加凄惨。李翰林又何必如此逼人。”

“你错了!”

李安淡淡道:“这次官家派桓王殿下亲查盐务,已经表明了决心,只要你说了,就能顺藤摸瓜查下去,到时候都被连根拔起了,谁能报复你?”

“而且和你一起被抓的有数十人,你不说也有别人说,说的人多了,报复的过来么?而且真要有人逃过一劫,躲还来不及呢,岂敢报复?”

“子谦说的不错!”

赵策英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殿下!”

李安和杨增勤连忙行礼。

赵策英摆了摆手,来到主位上坐下,说道:“杨增勤只要你说了,本王保证对你从轻发落,并且不牵连到你家人。但若是不说,子谦之前的话本王也听到了。”

赵策英没说会按照李安说的去做,却说他听到了,意思不言而喻。

杨增勤心里最后的防线被击破了,咬了咬牙道:“臣愿意说!”

“子谦,你记录一下!”赵策英吩咐道。

“是!”

桌案上笔墨纸砚齐全,李安应了一声,研墨提笔,等待杨增勤讲述。

杨增勤此时也认命了,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说了出来。

他们确实通过虚报下雨天数,来隐匿一部分产量。

除此外,还加快工序,多开盐池。

得知赵策英往盐城县而来的时候,他们把多开的盐池已经给填埋了。

杨增勤所管理的那个盐场,每个月的实际产盐量,比账册记录的,最起码多了五六成。

其余的盐场,和他这个几乎差不多。

所得的盐,会有盐商,持盐引来提走。

盐商手里的盐引都是从朝廷那买来的。

但是盐商想凭借盐引去真州盐库提盐,必须先买盐引上面数量七成的私盐才能提。

否则真州盐库那边,便会找各种理由推脱。

如此一来,即便那些盐商不想参与都不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