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和研究团队认为,这种被称之为“暗力辐射”所释放的粒子,会对中微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令中微子呈现出某种改变。

那么,我们不去直接观测这种辐射,转而去观测中微子。如果中微子确实存在这种改变,那就可以证明确实存在这种辐射。

韩阳经过思考之后,最终决定,两种方案一同上马。

于是,在这颗中子星周边,庞大的建设再一次开始。

首先进行建设的,是阵列中子望远镜。

韩阳总计建造了106台大型望远镜,以平面的姿态,在距离中子星约800万公里处对其展开探测。

呈现平面布局的这些望远镜联合起来,其观测效果便可以类比于口径达到了100万公里的单台望远镜。

它就像是一台巨大的放大镜一般,对准了这颗小小的中子星,试图察觉到它身上最为细微的变化。

至于另一条思路,韩阳则建造了一台巨大的中微子望远镜。

观测中微子,人类科学界一直都有十分成熟的观测思路,无非就是采集到足够多的纯水,建造足够巨大的纯水罐子,安装足够多的光电倍增器而已。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这台中微子望远镜尤为巨大。

望远镜主体是球形的,其半径达到了1.2公里,内部储存的纯水质量达到了72.3亿吨。

将其释放在星球上的话,这些水可以铺满一个深度为两米,宽度和长度各自达到60公里的巨大湖泊。

而如此之多的水,其中的所有杂质加起来,总质量仅仅只有不超过一公斤。

一线科学家们也分成了两个团队,操纵着这遵循两个思路所建造的观测设备,再度对这颗中子星展开了观测。

观测总计进行了十年时间。在这其中,总计进行了数千次观测,产生了高达万亿GB的数据。

整个人类文明,所有专业与之相关的科学家们都投入到了对这些数据的解析之中。

韩阳也分配出了大量的算力,亲自对这些数据展开解析。

但最终的结果,再一次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这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观测精度极限的两种观测设备,仍旧没能找到暗力辐射所存在的证据。

这个时候,科学界内对于暗力辐射猜测的质疑逐渐产生。毕竟,我们的观测精度都已经这么高了,已经达到了理论预测的要求,却仍旧未能找到证据,这很显然是理论体系出现错误了啊。

对此,也有更多的研究团队投入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之中。有人尝试对这一套理论体系进行修正,也有人尝试提出新的理论。

最终,对于暗力辐射理论进行修正的方案,引起了韩阳的重视。

修正理论认为,原本的理论未考虑到中子星内部微对流所导致的密度细微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暗力辐射的强度估算存在错误。

如今加上这一影响之后,最终估算出的暗力辐射的强度,应该比原本的估算低80%到90%左右。

这一修正在数学计算和物理推导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价值,看似值得尝试。

但这却意味着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如果暗力辐射的强度真的那么低,那么之前所设计的两套观测方案,暗力辐射望远镜和中微子望远镜,精度都无法达到。

人类必须要开发观测精度更高的观测设备,才有希望真正看到暗力辐射存在的证据。

多条路线共同推进之下,又有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了一个堪称有些疯狂的观测方案。

当前阶段,制约人类观测精度的主要障碍,是中子星那过于强大的辐射和引力,导致人类根本无法抵近观察。

人类的观测设备根本无法过于靠近中子星。因为一旦过于靠近,就会被中子星摧毁。

既然如此……那能否建造一次性的观测设备?譬如建造一颗观测卫星,直接将其扔到中子星上,借助其撞击到中子星上被毁掉之前的极短时间进行观测?

一颗探测器可进行的观测时长可能仅有几微秒甚至几纳秒。但如果我们能建造成千上万颗这样的探测器,源源不断的扔到中子星之上,观测时长是否就足够多?

韩阳开始仔细思考这一探测方式的可行性。人类科学界之中,众多科学团队也开始探讨这一方案。

这个方案存在的几个障碍之中,中子星的庞大引力可以不必考虑。

因为探测器是自由落体状态的,所以会处于失重状态,不必考虑引力。

潮汐引力也不必考虑。相比起天然星体,探测器可以被视为刚体,自由落体状态下不会被潮汐引力撕裂。

辐射和热量倒是需要仔细斟酌一番。能否制造出抵御中子星辐射和热量,保护观测仪器正常运转的材料,是这一方案能否成行的关键。

其次还需要考虑观测精度的问题。因为这种探测器不可能太大,太大的话,任何缺陷都会被中子星的恶劣环境所放大,最终导致工程上不可行。

但人类同时还必须要确保足够的观测精度。否则就算将其扔到中子星上也没有用处。

如何在有限的体积和质量内,实现足够高的防御能力的同时,实现足够高的观测精度?

这是一个难题。

在韩阳的统一安排之下,人类文明的科研力量再次全面发动起来,对这一难题展开了冲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