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帝数次离京跑路却没有改朝换代,原因有很多,第一要归功于一大批忠于朝廷的名将强军死战,换句话说当时大唐的军队系统确实出了大问题,却没有完全烂掉。
第二是叛乱的节度使内斗,互相牵制,且没有出现雄才大略的枭雄人物,而节度使的内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比如干掉了部分门阀,地盘内的百姓日子能过下去,比如逼迫朝廷做出许多制度上的改变。
第三是大唐盛世太过绚丽,百姓对李家皇帝还没有绝望,忠臣义士对恢复大唐盛世抱有幻想,也愿意为此努力。
第四便是战乱波及的范围相对较小,淮南江南等地区一直在为朝廷持续供血。
第五则要归功于在此期间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天灾。
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大唐没有崩盘,之后的许多失误却错失了重回正轨的好时机,使藩镇成为难以根除的毒瘤。即使如此,大唐仍有机会,只要有锐意进取的皇帝,有能打服藩镇的武将,有能稳定大局的宰相,就能把一切拉回正轨,然后趁机改革,使大唐浴火重生。
(别的朝代比如北宋大明满清到了中晚期,各种问题积重难返,守旧势力根深蒂固,变法改革难度超高。可是大唐不一样,自安史之后,所有人都深刻认识到藩镇作乱的可怕,朝廷为此进行过多次尝试,其中有好有坏,比如收拢兵权组神策军和宦官掌兵等举措,这足以证明大唐政策灵活,敢于改革,不会默守陈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中唐历史看似处处顽疾,其实无论外敌,宦官,门阀,党争还是藩镇,都不具备颠覆大唐的能力,大唐只差一口气,只要能缓过来就是一个全新的大唐,可惜阴差阳错之下,这口气始终没能续上……)
这个世界的大唐足够幸运,从万里之外的安西都护府回来一群残兵,恰好补齐了老李的短板,经十几年努力,大唐终于将身上的毒瘤一一清除,最终完成蜕变。
而安西则更加彻底,连年战乱使诸部苦不堪言,人心思定,回鹘西迁后烦了主持安西正是众望所归,他的名声够好,威望足够高,他手下的安西兵足够强悍,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当土地牧场真的分到手中,所有人自然干劲十足,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信心,再加上强大的武力威慑,此时此刻,都护府的任何政令都能顺利实施。
军屯,驿站,行政系统,一切都是现成的,原来的规划接近完美,只需要按部就班便好,并不需要过多改动,吴秀林做的相当不错。
烦了留下几十个文吏和教书先生,嘱咐注意文教,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说。焉耆盆地什么都不缺又靠近西州,发展必定不会太差。
几天后路过轮台堡,他手扶刀柄注视许久,大风吹过戈壁发出阵阵呼啸,如同一群老卒在齐声欢呼。
“二叔,你在看什么?”。
“我在这里丢了一些东西,看看能不能找回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