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站: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3/54号—邹韬奋旧居和纪念馆
淡水路东面是马当路,而西面是重庆南路,其实就是横穿上海的南北高架所在的道路。
越过复兴中路,没几步路就到了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看来上海对邹韬奋是高度重视的。万宜坊上方就大字刻着“韬奋纪念馆”。进去后,笔直走,不远的左侧,53号是韬奋纪念馆,旁边的54号是邹韬奋旧居。邹韬奋1930年到1936年住在这里。
旧居应是民居,只能在外面看看。我走进纪念馆,发现里面散开着站了十来个年轻人。有人对我说,不好意思,现在志愿者正在演练解说,希望不影响您参观。
我是通过了解鲁迅而知道邹韬奋的。他虽然有不少着述,但真正着名的几乎没有,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不能算一名作家,而更是一名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版过不少刊物,比如《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参与建立过一些出版社,比如三联书店。因此,他与鲁迅等许多左翼作家有密切的关系,并起到文学伯乐的作用。
当然,要了解中国近代文学,却是绕不开他的。建有纪念馆,在上海,也只有鲁迅和夏衍有这样的殊荣,连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没能够。
第十四站: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60号—丁玲旧居
本来丁玲并不值得用三站去描述。只是这一站来得太巧。因为,到了邹韬奋旧居,就等于到了丁玲的另一个旧居。同一个弄堂里,邹韬奋住在54号,丁玲住在60号,多走几步就到了。从丁玲旧居往弄堂口的方向看去,两辆汽车之后就是邹韬奋出没的地方了。
更巧的是,邹韬奋和丁玲都是1930年搬到这个万宜坊来的。
丁玲家的门虚掩着,我便拉开门走了进去。房间很小,里面有几位年轻人坐在几张写字台边。这里显然被一个小公司租用着。我问他们,丁玲住在几楼?他们茫然地看着我。我又问,你们知道这里是丁玲旧居吗?两个女孩子之一答曰:丁玲?然后我便走了出来。我想,或许他们都没有听过丁玲的名字?
这里是丁玲的伤心地。1930年,丁玲和胡也频搬到这里。1931年初,胡也频和左联其他一些作家和一批共产党人一起被捕。丁玲拼了命地想办法。她找到蔡元培,又竭力去找民国元老。最后蔡元培告诉她,他联系上人了,只是还没有回音。他说这话的这时候并不知道,包括胡也频在内的左联五人已经在上海龙华成了左联五烈士了。
丁玲离开上海,又回到上海。1933年搬到了虹口近市中心的昆山花园路。
第十五站:思南路—豪华名人林荫道
沿复兴中路穿过重庆南路,就进入了右面是复兴公园,左面是由诸多别墅改建而成的着名的“思南公馆“休闲区的美丽环境。再往前走不远,下一条马路叫思南路。
有人把思南路称为上海最美的马路。这话并不过分。这里大树遮阴,两边是形态各异的大型老别墅。真的是美。当然,从这里往西,一直到徐家汇,绵延好几公里,这样的马路很多。只是在许多这样美丽的别墅林荫道里,它还是很突出的。
正因为此,许多名人都来这里占个一席之地。多伦路除了白公馆等个别建筑,总体上是条平民街。而思南路就是个豪华版的多伦路。
有一块牌子罗列了这条路上及其周围的名人旧居,这些名人包括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卫立煌、杨虎城、梅兰芳、何香凝、冯玉祥、柳亚子。
牌子上也有几位文学大家的名字:徐志摩、钱钟书、郭沫若、傅雷。但仔细看一下,其实这些文学名人并非直接住在这条豪华的林荫道上,而是都分布在它两边的其它马路上。其实他们在这一带倒是住得并不豪华。
第十六站:复兴中路573号—钱钟书/杨绛旧居
从邹韬奋纪念馆旁边的路口向西,沿复兴中路穿过重庆南路,再穿过思南路,然后没几步路就到了钱钟书旧居。在路的南边。凡提到这个故址的文字里,都说这里是钱钟书旧居。但实际上钱钟书有个好太太。他的夫人杨绛厚积后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低于老公。因此我称这里为钱钟书/杨绛旧居。1941年至1949年,钱钟书和夫人杨绛主要住在这个寓所。
钱杨旧居一洗旁边思南路的铅华,实在是朴实得很,甚至相当的民俗生活化。在复兴中路上,573号沿街的底层现在是一家水果店(就是右边写着“果业”的这家的位置)。走进弄堂找到这个门牌,感觉也非常的平民,只比淡水路沈从文丁玲他们的住处档次略高一些,当属新式里弄房子范畴。同样没有挂任何纪念牌。
民国时期,钱钟书在上海过了几段日子:1933年到1935年,他在上海光华大学(如今的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然后赴英国和法国,回中国后赴清华大学任教,又赴湘西生活了两年。1941年回到上海,1949年再次赴北京。1998年在北京逝世。
钱钟书的身份是学者和文学家。在文学方面,他出版过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篇小说《猫》、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集《槐聚诗存》。与其它文学家比,他的文学作品应该说很少。但是,长篇小说《围城》奠定了他的文学巨匠的身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