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牡丹是国花嘛!

可以代表大唐盛世。

只要一提到牡丹花,就会想到华夏特色。

为了突出这种特色,牡丹坊在建筑上也颇费心思,选择了华夏独有的雕花窗,手工雕刻的实木窗户有数百扇,宫灯五十多盏,还有两百多根石膏翻新出来的柱子,还要进行各种彩绘。

单是雕刻,五十个徽州木匠足足雕刻了两个多月。

在这种华丽绚烂的场景里跳舞,确实是美到极致。

一个女演员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能展现自己的绚丽舞姿,需要珍惜。

为了和场景相匹配,舞蹈表演也要绚烂多姿,华丽无比。

姜元宝自然没问题。

她摆各种敦煌飞天造型是手到擒来,很有那种独特韵味,不用长期训练舞蹈。

记住编舞就能表演。

舞蹈质量无可挑剔。

这样可以为剧组节省一些时间。

剧组重新调整计划,预计12月上旬肯定可以拍完这边的戏份。

同时渝都永川那边的雾气应该适合电影拍摄。

当地的雾对拍摄电影影响很大。

12月中旬过去拍摄,应该正好。

先拍燕都的戏,还是先拍永川的戏,剧组讨论过,最后受到雾气影响,才决定先拍燕都这边的戏。

当然,即便姜元宝再怎么节省时间,牡丹坊的戏也不可能短时间拍完。

主要是一些特效场面拍起来还是挺费功夫的。

并不符合力学原理的芸豆击鼓和水袖控剑显然需要后期电脑特技完成。

姜元宝如果用武功,当然可以做到水袖控剑,这对婠婠来说,不是小菜一碟?

关键是她拍戏不能这么做,太过惊世骇俗了。

这只是拍电影。

搞得太离奇就不行。

你解释不清楚。

而且晁天王肯定不敢这么和姜元宝配合。

角色武功很高,不代表演员的武功很高。

现场躲不开怎么办?

一剑抽脸上怎么办?

剑没开刃也受不了。

这谁敢啊?

这不是扯淡吗?

你要考虑一下对手戏演员的接受能力啊!

晁天王不是姜幻姬,怎么表演都无所谓。

所以这里要用特效。

姜元宝倒是能在水袖击鼓方面省点时间。

她使用的水袖最长有三米。

一般人肯定没办法用这么长的水袖准确击中远距离的鼓。

臣妾办不到啊!

剧组准备了长短各种水袖。

如果长水袖击鼓不够准确,就用短水袖击鼓,这样就没办法拍演员击鼓的完整镜头,只能拍近距离击鼓特写,然后后期合成,也是一种拍摄方法。

这样不是最佳方案,是剧组的备用方案。

但姜元宝控制三米水袖太简单,可以拍到完整华丽的长镜头,不用剪辑得那么零碎。

画面效果自然更好。

各种素材积累更多。

对后期制作更有利。

估计到时取舍镜头会让剪辑师很为难吧!

这种神奇表现已经让剧组众人震惊莫名。

因为没人觉得这是可以做到的。

完全超出大家想象。

剧组都准备了短水袖替代,准备后期合成了,结果演员根本就不需要,她什么都会。

你说这样吓不吓人?

好在经过前面的一些事情,大家普遍认为姜元宝的技艺超群,做到这种事也能理解。

不能理解也要强迫自己理解嘛!

不然怎么办呢?

起码这还算是能解释得通,还在逻辑范围内,算是大师水准的水袖舞。

这就是姜元宝目前可以做到的极限。

做得再多一些,真的没法解释,就变神仙了。

剧组所有人员都要彻底懵逼了。

那还怎么玩啊?

还有晁天王弹芸豆的镜头,更得使用特效了。

现场要把水袖芸豆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都拍下来,然后再和后期特技相结合。

这样怎么能不多花时间呢?

何况要考虑的还不止这些。

蒙导给美工提出一个要求,最好能把舞台场景做到全亮。但这个难度太大了,除非你把整个表演舞台都做成透明的,但那怎么可能?想象太过玄幻了,不切实际。

于是美工们做出一些变通。

为了画面效果更亮,舞台上牡丹周围的十八只蝴蝶用玻璃钢制成,半透明状,平地搭起的舞台下方用射灯向上照射,这样显得舞台非常通明透亮。

这样确实更华丽了。

另外,为了表现牡丹坊的深阔,特意做了三圈长,姜元宝出场要走过一圈又一圈的回廊,才能通过虎度门上场表演,旨在突出唐代建筑极度奢华。

姜元宝说:“我连续走三圈,后期剪辑可能只用最后一段。这段戏不可能很长。那样太过于浪费影片时长。”

但还是得全拍下来,充当后期剪辑素材。

素材就是宁多勿少。

后期可以剪掉,但不能要用的时候没有。

所以实际拍摄的镜头数比后期剪辑出来的成片多太多了。

由于拍摄难度很大,牡丹坊的戏大概要拍一个月。

事先就是这么预期。

姜元宝再怎么努力,单是仙人指路也得拍十几天,甚至二十多天,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自己能完成动作和能拍摄下来是两码事。

能拍摄下来和完美拍摄下来也是两码事。

需要反反复复地拍。

各种角度都要拍摄。

长短镜头都要拍摄。

所有人员都要努力。

不过这些戏份确实很好看,能给观众们留下最深刻印象。

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值得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