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有认知,但是不多。

这或许会让一些人觉得蒙古贵族愚蠢,但是这一点极为可怕。

一群掌握着巨大权力,能够决定他人生死的人,却对于如何长久维护统治、如何正确治理天下没有认知,且又颇有贪婪之心……

这样的统治者,对于治下的百姓而言,就是最大的灾祸。

李承乾仔细地思考了一会儿,自从前面讲到赋税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但是耶耶,这个窝阔台和那些蒙古贵族,看起来并没有怎么想要学习如何治理天下……”

李世民等人的神色更不好看了。李承乾看出来的问题,在场的这些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更能明白,因此他们也同样明白这会带来的后果。

一群包含着以上特征的统治阶层,还不想要学习治理天下的方法……

【在攻破汴京之后,耶律楚材又向窝阔台进言,在获得许可后,进入汴京城,寻找到了孔子的后人,也就是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孔元措也是金朝所封的衍圣公。】

【找到孔元措后,耶律楚材上报给了窝阔台,窝阔台下诏袭封孔元措为衍圣公——事实上,蒙古之前就封过衍圣公,是孔元措随金朝朝廷南迁之后,留在曲阜孔庙的族兄孔元用和孔之全父子。】

【在寻到孔元措后,孔之权便改为了曲阜令。】

【随后,在太宗五年的冬天,窝阔台又下诏重修了孔子庙和浑天仪。】

【同时,耶律楚材还在汴京中招揽儒生和其他人才。他招收太常礼乐生,并找到了名儒梁陟、王万庆、赵着等人,还“书索翰林学士赵秉文等二十七家”,把这些人庇护了起来,并让他们对儒家经典加以注释,并到东宫讲学,又让百官大臣的子孙都学习儒家经书,懂得圣人之道。】

【耶律楚材的这些举措也影响到了窝阔台,或者说,窝阔台从中看到了有益之处,于是,太宗七年,窝阔台让自己颇为重视的汉臣姚枢随同侍从、也是重臣的杨惟中在阔出军中南下,命他在中原寻找儒、道、释、医、卜、酒工、乐人等类人才。】

【杨惟中和姚枢在此行中寻获了大量人才,且保住了不少人的性命,其中包括了大儒赵复,随后杨惟中和姚枢开办的太极书院中就邀请了赵复等人讲学。】

【太宗八年,耶律楚材再次进言,请求在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编集经史,召儒士梁陆充任长官,以王万庆、赵着为副长官。这两个机构的设立,为士大夫提供了一个容身之所,也帮助了中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至此,蒙古的文治兴焉。】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再次肯定了耶律楚材对蒙古的贡献,以及对中原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觉得有些微妙:“衍圣公……那这么说,在金朝没有灭亡之前,同时并立了三个衍圣公?”这可真是……

宋朝一个衍圣公,金朝一个衍圣公,蒙古还能接着立一个衍圣公。哦,蒙古的衍圣公在这段时间中还换了一个。

等到金朝灭亡了之后,金朝的衍圣公还能接着担任蒙古的衍圣公,而蒙古原本的衍圣公转而变成了曲阜令……

那按照这么个方式下来,等到宋朝被蒙古灭亡之后,宋朝的那个衍圣公怎么办?是把蒙古这边的原有的废掉立宋朝的那个,还是废掉宋朝的那个依旧立蒙古自己的这个?

好一个衍圣公!

董仲舒等儒家学派之人神情都有些扭曲。

虽然看到儒家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是件好事,即使是那些异族入侵都不能无视掉儒学、不能不把儒学当回事,这就是更好的事情,但是吧……但是,说句实在话,这样的孔子,呸,孔家传承,也着实有些不在他们的接受范围里。

虽然,为了在朝堂博弈中占据上风,为了在与其他学派的争斗中脱颖而出,为了被皇帝选中采用,董仲舒等人已经对儒学的学说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是那也只是一点点修改而已。

哪里像是后世的这些个衍圣公……怎么,人家任命就这么接受了???

还两方并立,甚至三方并立!

【太宗九年,在已经灭亡金朝之后,窝阔台又和耶律楚材讨论起治国的问题来。】

【耶律楚材顺势向窝阔台道:“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且,“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

【那怎么办?现如今立刻培养人才是来不及的,只能选拔天下的儒生。】

【窝阔台觉得确实有道理,毕竟他也确实从这些年的实践中看到了耶律楚材等儒臣的能力,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因此,窝阔台决定按照耶律楚材的建议,展开一场考试。】

【当然,这场考试和宋朝、辽朝金朝的科举并不能等同。】

【窝阔台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而参与考试的儒生,则包括了被俘为奴者,若是主家想要隐匿人口不让儒生前去考试,则处死。】

【最终,此次考试,获得了四千零三十人,其中,因为考试而免为奴隶的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不过,这种考试并未就此成为定例,多年时间中也只举行过这么一次。】

宋朝,开宝年间。

“唉,可惜了。”赵德芳实在惋惜又遗憾,为这些儒生们叹息。

虽然这种考试和他们大宋的科举不能等同,但也好歹是一场考试,是一场能够解救不少人的考试,是中原普通百姓们摆脱旧有处境的一个极为稀少的机会。

倘若这种考试能够常例举行,那么总有百姓能够摆脱原有的糟糕境况,能够提升汉人的力量,能够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但是可惜的是,并没有。

同时,这还证明了一件事:这些在此次考试中被选中的儒生,在此后也并没有能够在蒙古的朝堂中获得什么有效的话语权,他们大约也都是做些边边角角的工作,掌握不了几分权力。

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也无法推动考试的常态化。

赵匡胤冷笑:“蒙古人,说到底,窝阔台和那些贵族们也还是没有把汉人放在眼中。”在他们眼中,汉人也好,那些不论是不是汉人的儒生也罢,总归都是不应当处在权利范畴中的,也都并非什么有价值的存在。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