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乃天下第一氏,势力深厚,与诸世家大族关系本已盘根错节,若再与吐蕃君主结亲,岂不怕将来崔氏尾大不掉?

作如是思考的官员也不在少数。

于是,支持的直截了当地道明原因,反对的则拐弯抹角表示反对。整个朝堂一时众说纷纭。

武承嗣身为春官(礼部)尚书,立于臣首之位,却一直未发表意见。其对于这一幕,早有预料。

此人昨晚下衙之后便赶回家中,与门客彻夜商讨,揣测神皇心意,现在又结合今日朝会在武成殿进行,便做出了判断:

姑母深谋远虑,所图甚大,欲从千古未有之事,以女子之身坐皇帝之位,内政外交坚决强硬,必更甚男子矣。执政稍示女子柔弱,为人所诟,必为男子所欺。故西京所奏,当为其否。

陛下要成就大业,我身为武氏一族嫡传子,又怎能示人以弱?既要展示强硬,迎合陛下。也要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否则泯泯于平庸之臣中,如何才能为陛下倚重?”

武承嗣正打算发言前,又瞥了一眼右边的武三思,见其微微摇头示意,更是验证了自己猜想:“这个堂弟自幼聪颖,善揣人心,看来他也反对此事。昨日本想找他商量,他却以醉酒为由推辞。如今看来他终究不敢忤逆兄长。

可惜他天纵聪明,却非武氏嫡长子,将来一切与其无关。承嗣,承嗣,传承武嗣,天下名带‘承嗣’者,唯我最恰如其分。那些小门小户的,能有多少家传值得承嗣?!”

思及此处,武承嗣意气风发,便手持玉笏,躬身道:“陛下,关于收复四镇,微臣有奏。”

待得到武后首肯,武承嗣侃侃而谈:“昨日得到通报之后,微臣特至国史馆查阅了一宿文献。

原来,终太宗一朝,至先帝永徽六年,二十年间先后六次嫁主和亲。和亲之由,无外乎彼时并无实力解决边患。

然自陛下主政起,至今三十年矣,期间大仗小仗无数,虽偶有败绩,只需重整旗鼓再战便是。而大唐疆界却愈发广阔。

是以陛下竟未曾和亲一次,未嫁我汉女一人,从未让汉家女子远赴塞外,代我大唐健儿受高寒之苦。

三十年成果得来不易,如今我朝兵强马壮,浪荡轻浮子弟尚且勇斗蛮夷,庙堂之上的诸位同僚,又怎可轻易抛弃三十年之坚守?

何况吐蕃狼子野心,得陇望蜀,屡次犯境,欺我边民,占我土地,已是罪大恶极。如今归还四镇,实乃示弱痹敌之计,诸大臣怎可上当?

此外吐蕃言而无信。唐吐松州之战后,太宗嫁文成公主以换取吐蕃退兵吐谷浑。不久之后,吐蕃背信弃义,趁先帝懈怠,灭国吐谷浑。结果吐蕃占据地势,才致我朝今日守多攻少。前车已覆,后当改辙。诸大臣又岂可当真?

倘若遣一女以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这番言辞情意真切,又引经据典,论据充分,明里暗里贬低太宗和高宗,抬高武后。其连续四问,句句扎心,尤其最后一句“若遣一女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令在场不少支持和亲的官员羞愧万分。

就连高高在上的武则天也不禁动容:原来,大唐在我治下,却比太宗和先帝要高强得多。我这侄儿也是用心为我办事的。

而一向自负聪明的武三思,同样不免心叹:“我这大兄十句话里有九句真话,剩下一句也不能说他是假话,顶多有点夸大而已,旁人不便较真反驳。说得漂亮,说得漂亮!

只可惜却会错了我的意,也揣摩错了陛下之意。

嘿嘿,聪明反被聪明误!”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