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水桶也是人们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物品,水桶一般在农村和偏远山区使用,城市里面用木水桶的地方基本没有。煤炉子应该是近几十年的产品,城里也有人在用,主要是老人在用,他们不习惯用天然气和煤气灶,米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米云大姨家还在使用藕煤炉子,米云家都有十几年没用过煤炉子做饭了,以前的煤炉子是可以烧柴火的,终归还是不方便,控火不方便,不够智能化。

木水桶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木水桶作为一种储存和运输水的工具逐渐普及。在古代文献中,也常有关于木水桶的记载。例如,《说文》中提到“木制水桶,桶,木方,受六升”,而《广雅》则称“方斛谓之桶”。这些记录反映了木水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早期,木制水桶主要由木板组装而成,使用铁箍固定,这种制作方式在潍北地区尤为常见,当地人称之为“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木制水桶逐渐被其他材料的水桶所替代。例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铁制水桶;而19世纪,随着塑料科技的兴起,塑料水桶因其轻便、方便和廉价的特点,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此外,木制水桶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水的储存和运输,还在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消防领域就广泛使用了木水桶作为消防器材,用于灭火。这些历史记录和文献为我们了解木水桶的历史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木水桶是一种用来运输水的工具。在那个没有自来水和电的年代,人们需要到井里打水,然后使用木水桶将水运回自己的家中。木水桶不仅耐用,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抗旱的时候,也需要木水桶去池塘里打水浇地。木水桶不光可以储水,还可以储存香油菜籽油,农村打菜籽油,都是用木水桶挑回家然后装坛储存,木水桶方便携带移动,古时候卖酒,都是挑着水桶去卖酒,水桶的用处不光是储存搬运水,还可以搬运各种液体和固体物质,搬泥土都可以。

中国的木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限制,木桶作为重要的容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最初,木桶主要用于盛水和舀水,后来逐渐发展到洗澡洗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时期,木桶匠成为了一种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只有技术精湛的匠人才能胜任箍桶匠的工作,负责木桶的维护和修复,如处理漏水问题。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进程,木桶也走向了全球。在19世纪末,科勒公司生产出第一个柱体浴缸之前,全球各地的人们,包括中国、欧洲和美洲,普遍使用木桶洗澡。成龙电影《龙卷风》中的场景,展示了那个时代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洗澡就在木桶中进行。

然而,随着陶瓷和现代化洁具的出现,木桶的缺点逐渐显现。它由普通材质制成,虽然经过铜油处理,但铜油有味道,且在高温下可能溶于水。

木桶长期使用后,木材收缩可能导致桶箍脱落,使用不便。此外,木材老化后质地粗糙,与现代家居生活逐渐不匹配。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进口陶瓷和浴缸的增多,木桶的使用逐渐衰退,尤其在中国大陆,只有部分澡堂和特定风俗如上海嫁女时赠送木桶得以保留。还有农村和偏远地区可以看到使用,城里基本上用不到木水桶,要用也是朔料木桶和不锈钢铁桶。

日本是少数坚持使用木桶的国家。木桶在日本被视为高端消费品,主要为大公司高层人员使用,如黄金龙等,因为它们多由块木制成,价格昂贵,普通民众难以承担,寿命通常只有几年。随着柱体浴缸的普及和更多材质选择的出现,木桶逐渐淡出了国人的日常生活舞台。

如今,挑水吃的日子早已远离了乡村人的生活,从每家打压水井到现在吃上自来水,水桶和水井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我们这个年纪人的一种记忆。米云高中以前都会去一里外的地方去挑井水回来饮用,在第二个村子的时候米云有六年左右的时间都需要挑水,刚开始,米云家也没有打水井,因为下面打水井的两户人家也是米云第一个村子搬过来的,米云家住的地方要比下面高和坚硬,打水井要比下面多打几十根铁管,多打五十米深的地方,米云上大学不久家里就打水井了,用的电泵高压抽水。

挑水吃的故事,米云前面应该也有回忆过一点点,米云高中以前都会下去一里左右的地方跳水,只不过挑水的时候没用木桶,用的朔料水桶,比木桶轻便一点,就算简化版的木桶也会比朔料水桶重,在第一个村子挑水吃的十年,米云也是用朔料水桶,肩挑不动,就用手提,父亲一般就是用木水桶挑水,挑茶籽油回来就必须是木桶了,大人在的时候还不需要米云下场,大人不在家的时候,米云就会下场去挑,米云每次挑水过后,肩膀上都会磨掉一层皮,从小到大都是如此,干不了重活,有点书生味道,手无缚鸡之力,但确实又有挑水和挑谷子的事,一年不多,总会有十几次。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在农村生活离不开木制的七桶、八桶,如脸桶、水桶、米桶、蒸饭桶、脚桶、浴桶、菱角桶、豆腐桶、尿桶、马桶、稻桶、火桶、灰桶、蜂桶等等,还有一些想不起的桶。

这些桶都是木制的,主要的材料一般是松树和杉树。制作这些桶的师傅,土话称之为“箍桶师傅”,箍桶师傅与木匠师傅都算木工,虽然都是木工类,但是有本质的差别。

做木老师经营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造房子的木结构,各种木制家具,田间生产工具,风车、水车、稻桶等等;箍桶师傅,顾名思义对“桶”比较专业。在农村,青少年从学手艺的角度选择木匠的要多。说完水桶,简单再介绍一下煤炉子,米云可以亲自使用了十几年,印象颇深。

人类使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掌握了用火的本领后,在居地燃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熟食制器、照明取暖、驱兽御敌等。这种原始的用火方式可以视为煤炉的雏形。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火的利用方式也逐渐进步。例如,将做饭用的火堆用砖块围起来构成了最早的炉灶,这种炉灶有着加热用的顶部,以及用于水壶和炖锅保温的侧炉。到了1630年,英国发明家约翰?希伯斯洛普设计制作出一种以煤为燃料的大型金属装置,这被认为是煤炉的早期形式之一。这种装置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对能源利用的进步,也为后来的煤炉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炉的形式和用途逐渐多样化。例如,在工业革命期间,煤成为了主要的能源之一,煤炉在工业生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煤炉也成为了家庭取暖和烹饪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煤炉的使用非常普遍,如上海等城市,煤炉的使用非常广泛,直到20世纪末,这些地区的居民才逐渐转向使用更为清洁和高效的能源。

总的来说,煤炉的历史由来与人类对火的利用和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煤炉的形式和用途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煤炉根据使用煤炭及其制品的不同而分为:普通煤炉、煤球炉、煤饼炉和蜂窝煤炉。普通煤炉直接以煤块作为燃料;煤球炉用煤末做成的煤球来燃烧;煤饼炉:煤饼是用煤做成饼状,上有小洞;蜂窝煤炉的构造因使用蜂窝煤而与普通煤炉稍有不同,前面的小门可以开关以便煤火保持不熄灭,一旦熄灭,就要费时费力的生火,可不像现代化的电磁炉、天然气和煤气灶,只需要打开开关就有火做菜。

过去很多时候,都需要生煤球炉子或煤饼炉子的时候,有一些人不管怎样去生,生来生去就是生不好的,还在有些时候,煤球炉子或煤饼炉子里面突然没有火熄火,就是再怎样地去生,也没有办法去点燃着火,这个是一个让人感到十分头疼的问题。米云小时候就用过书本纸张和木材生火,家里书本纸张多,就用书本纸张引火上身。

在生火操作之前,事先就要准备好生炉子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打火机或火柴盒,没有用的旧报纸、大纸条子,反正是能点燃易燃的物品都是可以的,还要准备好一些柴片,木材比较持久,纸张一下子就燃烧完了,木材既不能特别细,也不能很粗壮的,否则是没办法让炉子生好生旺的。

在生炉子的前面,最好先放两只烧过的或煤球或煤饼,如此来操作就不会缺少氧气熄火哦,最好再放一个塑料袋,不放也是可以的,在烧的时候,最好让炉子自己去着火,不去管它让它随便去烧,在这个时候还不好放或煤球或煤饼的,要不然的话,既会烟雾腾腾的,还不太容易着火烧着,等烧到没有火焰的时候,就剩下烧出来的炭火,只要拿新的或煤球或煤饼放进去就行,过一会儿火自然就会烧着的,在操作的全过程中,还要拿大蒲扇对准炉子下面的开口不停地去扇风。

在过去的时候,由于每家每户都要依靠各式各样的或煤球炉子或煤饼炉子来烧水做饭菜,而且家家户户全都要生或煤球炉子或煤饼炉子的缘故,使用大蒲扇不停歇地扇扇风,既可以给或煤球炉子或煤饼炉子增加一份力量;还可以让炉子烧得更快更加的旺盛哩;更可以时不时的扇走炉子里面冒出来的滚滚烟尘;不过,要是说操作者操作手法不当的话,还或者说操作者操作的不够规范的话,也是很容易辣到眼睛呛到鼻子里面的,这个时候搞不好的话,就会不停歇地流眼泪咳嗽,还很有可能就是一把眼泪水一把鼻涕,在米云小时候也是多次生过煤球炉子的,也是碰到过上述情况的。

生煤炉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生炉子的时候一定要背对着风去生炉子,千万不能迎着风去生炉子,要不然的话滚滚烟尘就会顺对自己,并且很容易辣到眼睛呛到鼻子的。煤炉子为么经常要生火,就是晚上没控制好时间,到第二天没接上,没及时更换煤球,就会熄火,需要重新生火,米云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生煤炉子,实在嫌弃麻烦,可以去找隔壁家的煤炉子借火,这也是邻居们经常可能做的事情,毕竟生火太麻烦,不如去隔壁借火,就是交换个煤球而已,拿自己的新煤球去交换别人家烧开了的煤球。

居民日常做饭靠煤球炉子,烧煤球最麻烦的事莫过于天天生炉子。人们清晨起床后,就把炉子拎到门口,或是弄堂口的通风处,先掏净隔夜燃尽的煤球灰,接着用废纸点着引火的刨花之类的小柴片,劈柴也是米云小时候经常干的事情,加几块大一点的柴片,同时往柴片上放一层煤球,顿时浓烟滚滚。随后,赶紧扇动大蒲扇,以防熄火。在没有风的日子里,整条弄堂被浓烟笼罩,过往行人熏得直流眼泪。只要煤球煤饼不熄灭,控制好,一个月都可以不用生火,每天及时更换新煤饼就好。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过去把“柴”作为七件事中头一件,是有道理的。因为,把生的烧成熟的靠的就是“柴”。过去乡村百姓做饭自然是用“柴”,城市居民做饭的“柴”就是“煤”。只不过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天然气和煤气灶,过去落后的东西自然就会淘汰了,包括沼气也淘汰了,生活水平越高,人们就会越轻松,越懒惰,不愿意再做几千年前的费力劳心事,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刷视频,享受精神食粮。

又说多了,到此为止,最后再对木桶做一点科普,因为“桶”的功能作用相对比较多,但随着社会发展又不得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它确确实实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还被使用了几千年之久。下面科普一下消失的各种桶,米云虽然是85后,但因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旧社会几十年前出生的人,所以多接触了一些老物件。米云刚好在十几岁前都有看到过这些消失的各类桶的老物件。

一、脸桶:如今叫脸盆,古代都叫“脸桶”,人用来洗脸的。 木制的脸桶是古代时候传承下来的,五、六岁的时候,我们村里不少农户都是用木制的脸桶。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