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位之前
乔治三世于1738年6月4日在英国伦敦的诺福克府出生,祖父是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George II),父亲是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母亲是来自德意志肖邦萨克斯-戈萨(Saxe-Gotha)的奥古斯塔公主。由于与国王乔治二世关系不佳,威尔士亲王和妻子被逐出了王宫。乔治三世比预产期早产了两个月,大家普遍认为他可能活不长久,因此在他出生当天就接受了圣詹姆斯教区牧师的施洗。7月4日,牛津主教又为乔治三世进行了公开洗礼。乔治三世的教父是萨克森-哥达(Saxe-Gotha)公爵,教母是普鲁士王后。
乔治三世出生的第二年(1739年),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因为长期的贸易摩擦爆发了“詹金斯耳之战”。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一名叫罗伯特·詹金斯的英国船长声称自己的耳朵在1731年被西班牙海岸警卫队割掉,这一事件引发了英国民众的强烈愤慨。随后,英国在1740年又被卷入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时任首相罗伯特·沃尔波尔(Robert Walpole)不愿也无力领导英国将战争继续下去,因此宣布辞职。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英国内阁首相的大权最终转移到了国务大臣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的手中。
1751年,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去世,乔治三世成为王位的法定继承人。从小受父母及其私人教师约翰·布特(John Bute)的影响,乔治三世的思想中萌生了王权复兴的意识,对祖父乔治二世的“遇事推诿”等政策以及辉格党对英国的统治感到不满,这也为他即位后对辉格党的大清洗埋下了伏笔。1756年,乔治三世18岁生日时,他被赏赐可以住进圣詹姆斯宫,但在母亲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一赏赐。
同年,英国与法国之间因对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争夺导致两国矛盾日益激化,最终爆发了从1756年持续到1763年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英法两国之间的较量,也是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关键战役。
二、恢复王权
1760年,乔治二世去世,乔治三世登上王位,成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王。此时,英法之间的七年战争尚未结束,英国内阁受控于威廉·皮特与纽卡斯尔公爵建立的辉格党,国内也正处于反对辉格党专权的保皇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从小在英国长大的乔治三世经常被其母亲教导要做一个掌握权力的真正国王,因此他对辉格党的掌权感到不满。他将首相视为国王意志的传达者,希望能够改变内阁仅仅是名义上的“国王的臣仆”的现状。
登位之初,乔治三世以英国人的身份向议会发表了就职演说,淡化了自己与德国汉诺威的关系。即位之后,乔治三世秉持“恢复王权”的思想,开始组建“国王之友”派政治力量,为实现王权的集中做准备。当时,由于辉格党的长期执政使得英国长期处于连年战争的状态,招致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不满,进一步增加了支持国王的力量。18世纪上半叶的王政复兴思潮也为乔治三世复兴王权提供了话语基础,一些失势的保王党和托利党贵族发表言论或着书立说,表达对辉格党的不满,希望借助君主的力量改变这种局面。
为了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乔治三世采取了步步为营、逐个击破的方式,逐步摧毁辉格党的优势局面。1761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的私人教师约翰·布特为内阁国务大臣。这时,辉格党内部在战争政策上出现了分歧:财政大臣纽卡斯尔公爵主张进行和平外交,而国务大臣皮特则主张通过战争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新晋的国务大臣布特入阁后便宣布了自己的反战立场,与纽卡斯尔公爵形成联合。最后,孤立无援的皮特于同年10月5日辞职。内阁长期被辉格党两大派(皮特派和纽卡斯尔派)联合控制的局面宣告终结。
虽然纽卡斯尔公爵与布特都赞成停止对外战争,但两人对何时停止战争产生了分歧。由于国王乔治三世支持布特,内阁多数成员为讨好国王也都站到了布特这边。1762年5月,纽卡斯尔公爵因受到排挤辞去了财政大臣的职位。之后,布特被任命为内阁首相,布特内阁成立,标志着辉格党的优势开始终结,也是乔治三世确立个人统治的第一步。
为了进一步控制议会两院,乔治三世将贵族册封权和官职任命权用到了极致。他不断册封自己的亲信为贵族,安排他们进入上议院,又在下议院培植忠君势力;还在内阁里任命自己看中的官员。通过这些手段,乔治三世初步建立了个人的统治,在议会中形成了一个“国王之友”派。内阁中少数存在的辉格党人士在思想上也开始向“国王之友”派转化。内阁中多为忠君且无党派的贵族,以及一些主张强化王权的托利党贵族,辉格党失去了对内阁的控制。
三、频繁换相
在乔治三世统治的早期,英国政治舞台频繁上演着内阁更迭的戏码。1763年,随着七年战争的结束和《巴黎和约》的签订,英国首相布特因处理内政不善,特别是在开征“苹果酒税”上引发的全国性抗议浪潮中,被迫辞职。这一事件标志着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一次挫败,也让他意识到首相人选需具备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议会支持。
随后,乔治三世开始尝试在辉格党中寻找合适的首相人选。格伦维尔和罗金汉先后上台,但两人的政府都未能逃脱短命的命运。格伦维尔政府因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力,特别是北美殖民地征税问题引发的抗议,最终在议会反对派的活动下垮台。罗金汉政府则因对北美殖民地采取怀柔政策,废除《印花税法》导致政府分裂,最终在乔治三世与皮特派组建新政府的谈判中解散。
皮特上台后,试图组建一个超党派的政府,但这一理念并未能弥合政治分裂。皮特因健康问题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而政府为征收北美殖民地商品进口税制定的《进口税法》更是引发了内阁的公开分裂,最终迫使皮特再度辞职。
在皮特辞职后,格拉夫顿上台组建了一个过渡政府,但因支持议员威尔克斯而被指责滥用权力,最终不堪压力辞职。这一系列频繁的内阁更迭,反映了乔治三世在追求建立稳定忠君政府过程中的艰难探索。
直到18世纪70年代初,诺斯勋爵凭借其多方面的才能和对王权的尊重,获得了乔治三世的信任,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王之友”政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