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朱雄英的指令下达,君王辅助系统迅速行动起来。在兑换券的迅速消耗下,一批批粮食迅速地出现在系统空间中。空间中的小麦、水稻以及番薯堆积如山,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散发出诱人的谷物香气。
朱雄英的虚影站在系统空间满堆的粮食前,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他心中的底气也就十分的充足。他意识到,这些粮食作为足以支撑到河南秋收的重要物资,将会对整个大明的未来发展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以及蝴蝶效应。
然而,朱雄英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明白,虽然有了这些粮食,但想要真正解决百姓的生存以及温饱问题,他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在这封建王朝里,唯有尽力的保证百姓有田耕种,水利设施相对发达等诸多有利条件下,才可能尽力避免土地兼并等诸多封建王朝的存亡困局。
就在朱雄英还在思考,接下来怎么确保大明百姓的基本生存和温饱问题时,现实世界中,道衍和尚见众人愁眉苦脸,想不出合理对策,他不得不提出目前为止最佳的方法。
“阿弥陀佛,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
诸位,贫僧这有一中策,或许可以试试。所谓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这赈灾粮食不足之困局已经近在迟尺,而调拨粮食也需些许时日。
贫僧认为,刚才九江的计策也不是不能用,只不过是到了最后不得不尝试的办法。依贫僧看来,此策略宜早不宜迟,就看诸位想要为了河南百姓之生计,承担下来这李代桃僵之责了。”
太子朱标、李景隆,以及蓝玉、李文忠闻言,皆面露难色,彼此对视一眼,谁也没有率先开口。他们心中清楚,道衍和尚提出的这“中策”,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又是目前唯一能够缓解河南灾情的办法。
然而,他们也都明白,这其中的风险与代价。一旦决定采用这“中策”,那么他们就必须承担起可能带来的所有后果,包括朝廷的责难、百姓的误解,甚至可能因此身败名裂。
朱标作为太子,更是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清楚,自己身为储君,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朝廷的颜面,稍有差池,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他在这件事情上,显得尤为谨慎。
道衍和尚见状,也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闭上眼睛,开始诵念经文。他心中明白,这些决定并非是他一个和尚能够左右的,他们这些文臣武将,也都是各有各的难处。
就在这时,朱雄英的声音突然在众人耳边响起:“诸位,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众人闻言,皆将目光转向朱雄英。只见他站在一旁,脸上带着一丝淡然的微笑,仿佛对眼前的困境并不在意。
朱标见状,心中一动,开口道:“雄英,你有何良策,但说无妨。”
朱雄英点了点头,缓缓开口道:“诸位,我认为道衍大师所提之‘中策’是平常条件下最好的策略了。
其实吧,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历代但凡出现天灾人祸,这百姓哪里能有这白粥可喝?那可是啃食树皮、吃观音土,乃至异子而食。即使是吃上了朝廷的赈灾粮,也不可能有我等这次赈灾的份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