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乐呵呵地说:“赵总,看来您和四川八字不合,以后还是少来吧!”

赵总强忍着辣,边呼着气,边口齿不清的说:“说不说的吧,以后我还是尽量少来,这真是辣的受不了啊!”

老板娘在一旁,看着三个人,也忍不住笑了。然后,用空碗盛了一碗汤,送给了赵总,三个人表示了感谢。

吃完饭,结过帐,三个人一共才消费了十二块钱。

三个人高兴的付了账,当然,是林明付的,来前就说好了由他请客的。

三个人往回走的路上,就似捡了宝般的,很是开心!林明不知道赵总和黎明为何开心,他开心是因为,成都的早餐真是便宜啊,和第一天来吃的龙抄手比起来,就像抢了宝似的。看来,那一天的价格,真的是钢琴曲的价格,他不由得这么想到。

回到宾馆后,赵总嘱咐林明再去复印一些资料。昨天在西南设计院发了不少资料,不知道在重庆会发多少,赵总担心到时不够用,就特意嘱咐林明要提前多准备一些。

林明答应了。

他和黎明早就商量好了,赵总出去的这几天,他们要好好逛一逛成都,好不容易来一次,黎明不想就这么白白虚耗时光。

八点不到,谢工就带着车来接赵总了。送走了他们之后,林明和黎明就来到了宾馆前台,向人家打听起了成都有哪些可以游览的地方。

服务员递给他们一份当地的游览图,两个人翻看着商量了一番,决定今天先去杜甫草堂。

原因吗?自然是杜甫草堂就在CD市里,很方便去。

很快,两个人就到了杜甫草堂的门口,买了门票后,进去游览,林明不忘索取了一份关于杜甫草堂的介绍资料。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位于SC省CD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GS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约300亩,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

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工部祠后有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

杜甫的诗,两个人都没少学,看着他居住的场所,想着他诗圣的名头,以及他所处的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和他有些悲惨的人生经历,两个人不由得感慨连连!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