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的确是去交趾了,但是他并不是完全走了,他还留下了影响。
交趾这块大肥肉,而且还是大明先后和陈季扩、黎利争了长达十五年的肥肉,如今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口中,大明又怎么会不急着咽下去呢?
别的先不说,交趾的地理环境就很不错。
交趾是一个蘑菇形状的国家,北部地区是蘑菇的伞盖,这里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山林密布。
无论是陈季扩还是黎利,他们和大明相抗衡的主要底气之一就是交趾北部的复杂地势。
到了交趾的中部以及南部地区,也就是蘑菇的伞柄位置,地势就和北部的伞盖完全不同了。
交趾的中部和南部是一个狭长地带,从云贵高原延伸出来的长山山脉是交趾的天然屏障。
西北到东南走向的长山山脉,在西边把交趾和南掌隔开,等到了南边,西北到东南走向的长山山脉又把交趾和占婆国隔开。
而交趾所占的,是靠近海边的平原。
这里是很好的耕地,尤其是在朱瞻墡处理了几乎是整个交趾的百姓,把交趾的植被烧得一干二净之后,这里就成了无比肥沃良田。
单说这点耕地的话,大明可能不会放在眼里,但这里是交趾啊,是能够让稻谷做到一年三熟的交趾啊!
……
一是因为拖了十五年的交趾已经快成为大明的心病了,二也是因为耕地的事情,所以朱高炽在听儿子分析过后没有任何犹豫。
当天,朱高炽就前往乾清宫请示了老爷子,在得到了老爷子的许可之后又以最快的速度传消息给六部,让六部开始着手准备百姓迁移和官员调任的事情。
官员调任这种事情,朝廷是可以直接拍板决定的,有人不愿意没关系,因为总会有人愿意的。
但是,迁移百姓就不同了。
当然了,迁移百姓是必须的,不是说没有百姓愿意过去这件事就算了。
只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不管是朱高炽还是朝臣,都希望是百姓自愿迁移过去,而不是被朝廷逼着过去。
百姓自愿过去能够减少很多麻烦。
不过,就算是这样,事情的实施也得分阶段。
在迁移百姓的选择上,朱高炽已经定下了首选的决定:两广、江西、贵州和湖广这些地方。
之所以选择这些地方,主要是有两种原因。
第一,因为朝廷已经决定要负担此次百姓迁移路上的消耗,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朱高炽自然希望这些百姓是出自那些距离交趾相对比较近的地方。
第二,这些地方的局势比较复杂。
永乐一朝,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时代。
后世人都知道永乐盛世,但所谓的永乐盛世,其实……怎么说呢?应该说是有歧义吧。
从文化、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量这些方面来看,永乐时期无疑是盛世。
但是,如果从民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所谓的盛世……怕是有些名不副实。
还是从两点出发,来看看永乐时期的民生。
第一,永乐时期各个阶段的人口数量。
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因为永乐朝不承认建文一朝,因此废建文年号,沿用洪武年号),大明的人口数量约为五千六百万。
而到了永乐二十一年,人口数量降低到了大约五千二百万。
一个盛世,却出现了人口数量降低的情况,而且降低了近十分之一。
第二,代官养马。
其实代官养马只是一种缩影,但却也反应出了一定的问题,每年都有很多的百姓因为不能按时向朝廷上交马驹而被迫变卖家产、田地,甚至是子女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