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之后,京城悄悄有了些变化,比如朝廷下了一道诏令:凡是家里只有女儿的,可令女儿立女户,继承家产。并且朝廷开始招收女性当官员,和男子一样进行科考,只是分开考罢了。
诏令一出,京城的百姓,尤其是家里只有女儿的百姓,都迅速地行动起来,跑到衙门给女儿们进行登记,这意味着即使他们没儿子,也能保住自己的家产了。至于将来女儿的婚事问题,大不了不让她们出嫁了,在家招婿,随女儿的名字,这样他们的养老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因为女儿的功能和儿子一样,这些人也就不抱怨自己怎么生不出儿子来了。甚至有的人家见女儿比儿子更出色,也有意识地培养起女儿来。
有的稍有财力的人家,将女儿送到学堂去读书,也希望女儿将来能出人头地。更有钱的人,专门给女儿请了先生来教她读书,一时间,京城的读书人变得抢手起来,凡是有秀才头衔的早被一抢而空。
而这些秀才久考不上,早已心灰意冷,他们没有什么谋生的手段,家里也是一贫如洗。谁知道自从朝廷下了诏令以后,他们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有的开班授课,有的到别人家里当教书先生,几乎将自己浑身解数拿出来教导学生,没想到还真教出了一批成材的女子。
当然,人的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的,诏令对于家里有儿子的,以及重男轻女的家庭是不起作用的。看着那些为了女儿东奔西跑,他们嗤之以鼻。另外还有一些家庭,家里正妻生了女儿,妾生了儿子的,家庭矛盾就更多了。正妻自然是希望女儿将来能挑起家里的大梁,但家里的男人,被妾吹了枕边风,便不同意此事,反正庶子也是儿子,折腾什么。若正妻软弱,此事也就揭过了,可是更多的妻子为了女儿的权益,据理力争,夫妻两个拳脚相加的不在少数。男人们觉得是这道诏令破坏了自己的家庭,有的干脆上书反对这道诏令。
另外有一些人,自从诏令下来,便废了以前的亲事。既然女儿能继承家业,他们便不愿女儿嫁出去,想要招婿。为此两家闹掰了,甚至闹上衙门的大有人在。还有一种人,存着想吃绝户的想法,专门找家里只有女儿的,主动当上门女婿。有的被发现,打了一顿丢了出去,或被送到衙门,家里想找上门女婿的,变更加仔细用心地替女儿挑选女婿。
民间忙得热火朝天,甄嬛同样忙得脚不沾地。自从这道诏令下来,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为此闹出了许多矛盾,各地的衙门也变得忙碌不堪。因为诏令还不完美,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到她的桌案上,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甄嬛一个个地回复。实在忙不过来时,她将年世兰和沈眉庄也拉过来一同批阅奏折。
年世兰对政事一窍不通,甄嬛让她过来只是和她商量一下。若是将来胧月登基,真要垂帘听政,年世兰也要学会听通政事。
这么一忙,众人将皇帝的事情暂时搁置下,让皇帝又活了一段时间。
到了春天,各方面的问题渐渐得到解决,各地也渐渐安稳下来。甄嬛并没有强制家家都让女子继承家业,几千年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只能一步步来。而且现在给女儿在衙门登记的人远超她的想象,这是个好的开始,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
这是个温暖的春日,甄嬛和年世兰正在批阅奏折时,沉香走进来说道:“皇后娘娘,熹皇贵妃娘娘,淑和公主回来了。”
年世兰和甄嬛互相看了一眼,年世兰笑道:“什么淑和公主,你忘了咱们给公主们全都封了郡王了?要叫淑和公主英郡王,你可记住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