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史书,不难发现一个规律。

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大多都是皇帝高度集权。

这时候的勋贵,都是跟着皇帝打天下的,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

所以天下初定,他们就是朝廷最顶层的势力。

或为封疆大吏,或为朝堂巨擘,大多手握大权。

对外开拓,对内镇压,掌握着国家大部分话语权。

随着王朝发展,国势逐渐稳定。

皇帝换了几代后,就会在文官清流们坚持不懈的撺掇下,对手握大权的勋贵们下手。

给予高官厚禄的同时,慢慢开始剥离他们手中的权力。

但,总需要有人为天子牧民。

尤其是缺少能教化民众,治理内政的中下层官员。

这时候,就要依靠开科取士上来的文官。

虽然朝廷最顶层的依旧是勋亲贵戚,但中层及以下慢慢就被科举上来的文官替换。

士林逐渐发展壮大,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此消彼长之下,勋贵的权势就会慢慢走向衰落。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勋贵集团就会随着爵位更替,以及文官集团的崛起,一点点走向没落。

这個过程可能会很漫长,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不思进取的勋贵,话语权被剥夺殆尽,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等到完全转型,文官集团彻底掌握话语权的时候。

这个朝代可能就会迎来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那就是出现一位,后世史书中的“仁宗”。

这个“仁”绝非是对百姓,而是对文官集团。

最知名的,如那明仁宗、宋仁宗的出现,就是文官集团走向台前,甚或走上巅峰的时代。

只是往往一旦出了仁宗,文官是走向巅峰了,但这个朝代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如今的大魏,就正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期。

大魏传承至今已经第三代,国土版图基本已经定型,很少再对外用兵。

对外政策上,基本已经转为守势。

开国勋贵传至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别看朝中大权依旧多在勋贵手中,但更多的勋贵已经逐渐失去依仗的爵位,颓势尽显。

而随着三年一次的科举,文官已经大量进入朝堂,逐渐掌握六部和地方。

也许这一代,也许下一代,大魏可能就要出现一位“仁宗”皇帝了。

少数高瞻远瞩的勋贵,会提前安排家族转型,想要融入文官集团。

如贾家在上一代的家主贾代化,已经做了很多安排。

他建立族学,让族中子弟投身科举。

更是耗尽心血,将儿子贾敬培养成进士,以期能延续家族的荣耀。

可惜即使这样高瞻远瞩的人,终究算不到所有。

好在现在的贾家架子还在,人脉遍布各处要职。

所以别人看来,贾家依旧是个令人恐惧的庞然大物。

也就只有身处其中,贾家顶门立户的爷们,能知晓其中一些端倪。

贾珍身为贾家族长,自然感受极深。

此时他见薛蟠认真的点头,确认了想要进军,便想着还是让他知难而退。

“我祖父也曾任京营节度使,一般事还好,但人走茶凉,想要个能带兵的官却是难办。”

贾珍的祖父贾代化,活着的时候正是任职京营节度使。

现在还有不少京营之中的官员,都是他那时提拔的。

这也是薛蟠来找他的一个原因。

贾珍自然也明白,所以在他看来,自己这样说就已经是在婉拒了。

可惜对面的薛蟠却似乎听不明白,还笑着道:

“珍大哥知我不缺钱,就是想混个武官耍耍,你帮我想想办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