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18日,端午节,星期六。学校放假一天,加上星期天正常放假,就是两天。

四川达县过端午节也有包粽子的习惯,但包的是小粽子,里面全是糯米。蒸熟后有包装叶子的味道,谈不上好吃,仅仅是一种风俗习惯而已。我来海南后,海南多是包大粽子,里面有肥肉、瘦肉和蛋黄,有些还有豆类。包好在锅里蒸煮几个小时,里面的肉与蛋黄等熟透、米粒中渗透了粽子叶的特殊味道,吃起来比较鲜美。但也不能吃多,糯米不容易消化,特别是对老人而言。

自打我有记忆开始,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大人会点上艾条,在屋里屋外熏一遍,说是为了赶走蛇虫鼠蚁。端午节很少包粽子吃,赶上农闲的时候,大人会歇下来给我们炸麻花,或是做几个荤菜当做过节。至于划龙舟什么的,因为我们附近有州河,有条件开展这样活动,但也只看到过一次。整个过程除了人多,并不精彩,没有电视里那样场面。

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讲述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那时候我才知道,端午节应该包粽子吃,还要划龙舟,以此来纪念大诗人屈原。达县的端午节实际上少吃粽子多吃麻花。过端午不吃粽子吃麻花,为什么?说起来,那个时代的整体贫困让人既心酸又无奈。

我写到这里时,专门给老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母亲电话里说她大脚趾拇有点肿,一个星期没有出门了。我安慰母亲,慢慢会好的,痛就对症治疗。然后与母亲谈起端午节的事情。

母亲说:我们这里都吃应季的,端午节前割了麦子,磨了面粉可以炸麻花,所以才流行吃麻花;中秋节前收了稻谷,才有糯米和红豆做粽子吃。

母亲说:农村人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那个时候,一大家人能吃饱饭尚且还是件难事,谁还会在乎过节吃什么呢?所以,在我们那里,麻花成了端午节的一大特色。如今,各大超市和商贩也会有粽子卖,但卖麻花的生意比卖粽子的生意更好,因为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大家似乎习惯了端午节一定要有麻花吃,即使不在家里做,也会上街买一些。

或许有人会说,糯米一年四季都能买得到,或是用前一年剩下的也可以包粽子。话虽不错,但现实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早些年的农村家庭人口多不说,能分到的田地却很少,关键是产量也上不来,老一辈的人都曾饿过肚子,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

对四川人来说,大米是主食,自然不会占用稻田来种产量低又不实用的糯米。即便要种糯米,也只是在水田边上圈出一小块面积,种上几十株糯米禾苗,用于中秋节包粽子和打糍粑。

做这种栽种计划的人家,在我们那里很常见,因为都是穷苦家庭出身的,能靠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就绝不会花钱去买。

少划龙舟的原因更简单了,划龙舟需要船、安全方面困难大、经费也没有,所以政府是不想组织这样花钱多还危险的活动。

端午节,家里有小孩子的,大人会一早去山坡上,采一些艾叶和白篙回来煮水给孩子洗澡,这样一年到头身上都不会长疙瘩。小时候每年都用艾叶煮水泡澡,身上确实没长过什么疙瘩。现在很多人把这个方法用在了孩子身上,效果也不错。

我自从工作以来,端午节都在海南过,几十年都没有体会到家乡的端午节了。在我看来,端午节也罢、中秋节也罢,虽是一个节日,但它更是一种思念家乡的味道。我已经远离了家乡,已经“蜕变”成一个不肖子孙,老祖宗的很多东西都给我忘记了。如果说,还有“思念与牵挂”,那一定在梦里或记忆中。

小时候总觉得没有粽子的端午,是不够完美的,如今长大才发现,有了粽子的端午,更加怀念小时候一家人,围在桌边吃饭的情形。

其实,端午节吃什么、怎么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哪怕是最简单的仪式,吃着最简单的饭菜也是满足的。因为,所有的节日仪式,都是为了一家人能团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的价值和意义。

过端午节那天,妈妈没有炸麻花。不是妈妈不聪明,是忙起来没有时间去做。偏偏这事情也巧,二姐男朋友(后面简称二哥,现在都这样叫,习惯了)的父亲是厨师,会炸麻花。端午节那天,二姐回家过节,带了很多麻花回来。

以前,吃麻花都是上街买,买得不多,吃起来特别香。现在看到二哥家送很多来,妈妈同意我吃,我吃了好几个,觉得特别香甜。

端午节的晚上,我在看书,听到父母亲与二姐的对话:

会儿:你咳嗽好一点没有?

感觉还是那样子,有点觉得痰多。二姐回答说。

父亲问:你看过医生没有?

去看过赤脚医生,医生说观察几天看看,拿来几包咳特灵吃。

过了端午节,你让*勇带你到达县职工医院检查一下。

他爸爸也是这样,老咳嗽。我担心是不是他爸爸传染给我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